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清代金农作采菱图并题诗

已有 581 次阅读 2025-3-30 06:36 |个人分类:水生生物|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前日在科学网博客贴出《春水龙湖绿涨天(清人咏菱湖三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479634.html 承科学网博友许培扬老师指教,方知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有题画诗咏菱湖。

1.png

冬心先生像(金农号冬心先生)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72岁的金农画过两幅《采菱图》,且题跋“吴兴众山如青螺……我思红袖斜阳渡。此诗余题赵承旨《采菱图》之作也。”吴兴县,县治菱湖镇。今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赵孟頫,南宋宝祐二年生,元英宗至治二年卒,吴兴人,人称赵吴兴。为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十世孙,历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学士,封荣禄大夫,故世又称赵学士、赵承旨、赵集贤、赵荣禄。金农见过赵孟頫《采菱图》,并为之题诗。惜赵孟頫《采菱图》今已不知所终。

2.png

金农《采菱图》,题跋:“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头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此诗余题赵承旨《采菱图》之作也。清夏无事,画以遣兴,又书此诗,奉寄高流一笑。曲江外史记于广陵僧舍。”上海博物馆藏

3.png

金农《采菱图》,题跋:“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头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此诗余题赵承旨《采菱图》之作也。今余画此,与诗有合,故□书之,冬心先生笔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湖面如镜,菱叶簇簇,小舟点点,红衣灼灼。

4.png

今日菱湖镇 陆志鹏 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479884.html

上一篇:江豚喷晓风声恶(古今诗词咏江豚续六百一十四)
下一篇:江豚吹浪成狂癫(古今诗词咏江豚续六百一十五)
收藏 IP: 27.17.255.*| 热度|

7 许培扬 刘进平 郑永军 孙南屏 杜占池 刘钢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IP: 223.72.67.*   回复 | 赞 +1 [3]许培扬   2025-3-30 08:26
历史评价与文化意义
“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

金农等人突破传统文人画的雅正规范,以题画诗为载体,将民俗题材与文人意趣结合。《采菱图》通过描绘普通劳动场景,赋予画作鲜活的生命力,体现了“怪”中求变的艺术追求89。

清代方薰评题画诗“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金农此作正以诗补画,拓展了画面的想象空间7。

对后世的影响

金农的题画诗风格直接影响了丰子恺等近现代画家,其白话入诗、生活化题材的选择,被视为中国漫画的萌芽之一8。
回复  谢谢许老师!
2025-3-30 10:2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72.67.*   回复 | 赞 +1 [2]许培扬   2025-3-30 08:24
金农的《采菱图》题画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生动的画面结合,既展现了江南采菱风俗的生机,又寄寓了文人面对时光流逝的复杂情感。其诗画一体的创作模式,不仅深化了作品的意境,也体现了“扬州八怪”在艺术形式与内容上的革新精神,成为清代文人画中不可忽视的经典。
IP: 223.72.67.*   | [1]许培扬   2025-3-30 08:24 (审核未通过)
审核未通过

1/1 | 总计: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2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