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SC

博文

十二年工厂磨练及重识农村-2

已有 2598 次阅读 2017-1-8 06:25 |个人分类:科研回忆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约进厂半年后,车间便安排我设计端盖拉延模具;使我首次干上了技术员的营生。据说旧模具快要报损时曾多次设计、制造,但都把端盖拉破了;现在急需更换新模。我看了端盖的蓝图,感到其深度不算大,应该不难实现。我计算了其拉伸量、拉伸力,并安排好工序、选择模具种类及冲床,很快就完成了全部设计图纸。大约一个月后,新的端盖拉延模具制造出来了;我亲自在选定的冲床上安装、调整。当看到自己平生第一次设计的摸具,首次试冲便压出了合格的端盖,心里的高兴是难以言表的!但我还牢记着自己当时的处境,绝不能喜形于色;否则会招致新的指责甚至大会批判。不久,车间又安排我给工人上起了技术课。厂方也任命我为锻压焊车间的技术员,有了一间大约六平方米的独立办公室;不必再把绘图板放到宿舍的床上进行设计了。我的第二个设计是弹簧钢板冲孔模,解决了冲头寿命问题。按说冲孔模具一般是最简单的设计,但弹簧钢板强度大、厚度约10mm,要求在上面冲出一个直径也是10mm的孔;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以前弹簧钢板上的孔是钻成的,但钻头磨损极大、工作效率也很低;工人们便想用冲孔方法来代替钻孔。他们所设计的冲模我看过,据说冲一次就会折断冲头;多次提高冲头的加工精度、改进热处理方式,也无济于事。我看过弹簧钢板的蓝图及连接螺栓的最大外径,把冲孔间隙取到板厚的15%,设计出了新的冲模。试冲很顺利,我查看了落料的断口,也很满意。冲头一般可以使用到数百次才报损,问题就这样简单地解决了。真是一窍不得,难倒了‘再教育’我的师傅们。我调查过所有冲压件的工艺,发现三角钢工件最为费时、费工,至少要三道工序才能完成;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我立即想到了使用级进模,一次冲裁就可以完成多道工序。但这样冲裁出来的三角钢断口有斜角,估计不会影响焊接及其定位;但必须先得到焊工师傅的认可。经询问、认可后,我很快设计出三角钢的级进模具,一次冲裁就可以完成截断、三个倒角等多道工序。使用后冲压工非常高兴,焊工也很满意。在担任车间技术员的几年中,我采取调查现行工艺、改进其落后或不合理环节的方式,为所有的锻件、冲压件、焊接件都制定了更为合理的工艺,并制作了工艺卡片;使车间生产逐渐正规化、标准化。在模具设计方面,我一直坚持复杂模具由自己设计,简单模具指导工人设计;有效地避免了再指责我保守、企图垄断技术。并结合技术课,教会工人们制图、选公差、选形位公差以及模具设计知识。至于我设计过多少套模具,四十年过去了,实在是记不清楚了;只有那三套模具还留下了一些印象。

  我进厂不久即看到,车厢板铆接工艺繁重、费时、费工;就建议车间改用点焊工艺。我能够提出这个建议,也只是在毕业实习时曾见过点焊机工作,留有一些印象。不料立即招来“下车伊始,便哇哩哇啦乱发议论”的指责。虽然出乎意料,却也是我这个涉世未深、学生味十足的人应该经受的教训。细想起来也对,人家工作了十数年、甚至几十年,都未能提出这种“建议”;你不是自以为比工人高明、又是什么?按照当时的舆论导向,这当然又是一条知识分子需要接受“再教育”的佐证。不料半年后铆焊班外出参观时,见到了点焊机,很感兴趣;回厂后便要进行试制。这也算是工人们的实在之处,该说“下车伊始,便哇哩哇啦乱发议论”时必须说,应该干的事也必须要干。那时的形势,也只能采用这种‘对人、不对事’的办法了。点焊机结构简单、好制造,但试焊结果却很失败。试焊多次后,那位铆焊班长很是无奈。大概他还记得自己在车间大会上对我的指责,便派了一个王姓的徒工来找我,如实诉说了试焊的情况。当时因材料供应匮乏,点焊头所使用的铬铜无法找到,他们便决定试用黄铜代替铬铜。试焊结果是两层钢板焊不上,黄铜点焊头反而被焊在钢板上了;他询问有没有解决办法。我停下正在赶工的模具设计,认真听了他的介绍,并为他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我认为黄铜的硬度大,用它制造的点焊头与钢板之间的接触电阻也大,明显大于A3钢板之间的接触电阻。接触电阻大时发热就大,这就是点焊机试焊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询问了厂里现有的铜材后,便建议他们使用‘紫铜’制造点焊头。点焊机试制成功了,代替了铆接的繁重劳动。但在车间年终总结时,却说成是那个王姓徒工“发明”了使用紫铜制造点焊头。我当时只是淡淡一笑,因为那时大学生的状况并没有任何改观。后来我担任了车间技术员,这位焊接班长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他知道用紫铜制造点焊头的办法是我提出来的,但那时也只能那么说’。我表示很理解,劝他不要再提过去的事。在我准备结婚时,这位师傅主动帮我定制了两床很好的棉絮,使用了四十余年仍然无破损!工友们的朴实感情,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8426-1026166.html

上一篇:读些经典诗文使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
下一篇:十二年工厂磨练及重识农村-3
收藏 IP: 1.85.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