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hj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qhj3

博文

我与显微镜相伴四十年 精选

已有 3100 次阅读 2024-1-7 23:5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随着2024年元旦假期的结束,我与显微镜已经相伴四十年了。

回想起四十年前,刚从野外地质队调到长庆油田研究院到地质试验室岩矿组报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第一天上班是岩矿组的组长黄月明师傅接待的我,然后领着我参观岩矿组,并见过岩矿组的师傅们。比起在地质队的工作,油田研究院的管理要正规很多。到油田从事薄片鉴定前必须先到磨片岗实习。从磨片岗实习结束后组里就开始安排工作,当时我产假刚满,一边要尽快熟悉全新的工作,一边还要回家做饭、照顾五个月大的孩子,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都很大。刚开始,每天看着师傅们从组里的大办公桌上取薄片,然后坐在显微镜前忙碌地鉴定,我都不太敢打扰他们。

刚开始学鉴定真的很难。那时(1984年)岩矿组的偏光显微镜大部分是单目的,而且放大倍数有限。记得我鉴定第一块薄片整整用了一天时间!鉴定完交给师傅审核时的心情,就像看着老师改卷的小学生一般很忐忑。尽管师傅们都说不会的可以问,但不会的太多了,不敢随便问。有一次遇到不会的了,当时办公室里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师傅,我鼓起勇气请求那位师傅帮我看看,叫了几声那位师傅竟然都不理我!这也是我后来愿意给任何向我请教的人回答问题的缘由,当时我很伤感,心想“等有一天我学会了,不论谁来问我,只要我会,一定都给回答!”。学习薄片鉴定的第一年最艰难!调到油田的第二年,我终于有了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单位通知我去东营华东石油学院(现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参加高级岩矿培训班,我丢下不满两岁的女儿,登上火车去了东营,在培训班跟着赵澂林和刘孟慧老师学习了半年。我们系统学习了与岩矿鉴定有关的很多课程,赵老师还带我们跑了几天野外。

从学习班回来,感觉很多之前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楚很多。组里就开始给我安排一些与储层有关的科研课题。我第一个课题是与石油勘探室合作的延长组储层评价课题,我们的顾问团是成都理工大学的老师,给我安排的是杨宝星老师,杨宝星老师可是当年沉积界小有名气的老师之一。工作期间,杨宝星老师耐心地教我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汇总资料,如何总结储层特征,杨宝星老师给我修改的报告底稿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在油田,岩矿组几乎每年都有课题可以参加,薄片鉴定人员参加科研课题,对鉴定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贺-2.jpg

油田在庆阳时在岩矿组大办公室里拍的少有的工作照

贺-5.jpg

1986年9月在华东石油学院学习期间的留念

在油田参加野外工作是从1997开始的,当时古生物组承担中国北方侏罗系鄂尔多斯大区的统层工作,人手不够,我便和另外一位岩矿组的同事主动提出帮他们组去野外搞后勤。在野外统层期间,我们负责给参加统层的老师们登记酒店、安排餐饮,有空的时候还可以一起采化石。1998年油田搬到西安之后,我参加了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剖面图集的工作,跑野外的机会就更多了。开始我只是帮他们做照相记录(当时还没有数码相机)、采集样品,后来我们通过野外采集的样品薄片研究,发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发现六盘山盆地窑山剖面地层划分有问题,通过大量工作对地层层序进行了重建。通过将微观研究与野外工作相结合,激发了我对薄片鉴定工作的极大兴趣。

P1010103.jpg

2003年在野外登上泾阳铁瓦殿山顶,该剖面我们徒步走了9个小时

写博客是在一次单位统一体检之后决定的。体检报告还没出来就接到医院的电话,通知尽快去复查并建议做个活检。在这之前,我从未想到有一天我的身体会报警。那段时间自己才猛然醒悟,才开始考虑万一复查结果不好该怎么办?该如何安排也许有限的时间?手头尚未完成的工作怎么办?回想这么多年来自己从野外地质队调到油田,从一点不会到现在能熟练应对各种疑难薄片的鉴定是多么的不易,想想自己每年都忙于工作,几乎所有的假期都放弃了,怎么生命就这样画上句号了?冷静之后我想,万一不行总得留下点东西吧?能不能用文字将自己这些年学习的点滴经验留下来?想好之后便请教女儿,如何能完成我的心愿?在女儿的帮助下,我便在新浪网注册了“地质静”博客,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学习心得、薄片鉴定知识、野外地质见闻分享给大家。好在复查结果出来后尚未发展到危机生命的程度,老天眷顾我,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要珍惜剩下的每一天时间!之后我又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并在科学网发了些博文。

学会适应退休生活。在我从事岩矿鉴定满三十年之际,正好到了退休年龄。退休前得知国家正在酝酿延退的政策,心存一线希望,真想能晚几年退休,让我再多工作几年。当时我们手头正在编辑《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地质剖面图集》,若是退休了,图集编辑工作怎么办?回到家里没有显微镜怎么办?但油田退休是硬杠杠,不管你是多高的职务,到点就得退,延退政策我是等不到了。在我退休之前,看有人退休后因为不舍得离开办公室而被组织科派人强行劝离,我可不能那样被人笑话。进入退休倒计时,我突击鉴定和很多薄片,安排好手头工作,坚持工作到退休日的前夜,有条不紊地带回我办公室里所有个人物品,与我心爱的显微镜、办公室以及同事们告别后,果断离开回到家中。退休后再也不用每周汇报工作量、赶时间上下班了。所有的时间、工作自己随意支配。可以安静地看书、学习了。若有外单位邀请参加工作,可以不用请示任何人去参加了。

L1080615.JPG

退休前夜离开办公室时与我的两位徒弟在电梯前合影纪念

退休后的的“再就业”是从一次野外工作开始的,20144月,接到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吕洪波老师的电话,让我和他一起去内蒙狼山跑几天野外。从野外采回的样品吕老师也交给我来鉴定。在油田工作期间,鉴定的岩石多为沉积岩,很少接触其他岩石薄片,第一次鉴定火成岩、变质岩薄片真是不易。随后,又先后去了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冀东油田以及中海油、中石化的一些单位工作、学习。2017年开始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学生上课。去给学生上课也很偶然。记得是2016年,中国石油大学的鲜本忠老师先是邀请袁老师给他们带剖面,出发前他给袁老师说:“在西安还想找一个人一起跑野外”,袁老师有点纳闷:“在西安还有谁能被鲜老师邀请呢?”就试探着问鲜老师:“你要找到另外一个人是谁?”鲜老师说:网名叫“地质静”,袁老师笑了:“哦,这个人不用找,就在我家。”这时鲜老师才知我和袁老师是一家。跟鲜老师跑野外期间,鲜老师问我“想不想去石油大学给学生们讲薄片鉴定呢?”刚退休不久的我,只要有工作,什么样的工作都乐意去干,就爽快答应了。可回到家里才发现,薄片鉴定自己看还行,要给学生讲则并非易事,需要自己对晶体光学、岩石学等基础知识完全吃透。真是有点后悔当初太过轻率,但既然答应了,再难也得坚持。经过几个月的恶补终于站在了石油大学的讲台上。

IMG_5008.JPG

2017年我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带的第一个班的学生

IMG_4816.JPG

2023年4月我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带的第七个班的学生们

退休后工作自由了,一次次的对外培训接踵而来。退休的十年当中,我有机会去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北科技学院等院校学习交流,并有机会跟随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同行们一起参加很多野外考察。在外人眼里,搞岩矿鉴定的人应该什么样的岩石都会鉴定,其实不然。在石油行业主要接触的是沉积岩,我在单位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碎屑岩的薄片鉴定和储层研究,对碳酸盐岩都不是很熟,更别说火成岩、变质岩了。退休后,我接触到了很多上班期间没见过的岩石类型,每鉴定一批薄片,都能学到很多。只要是对岩石薄片鉴定有帮助的书我都第一时间买回保存,知识需要积累,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会,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应对各种难题。初次接触火成岩是延长组长7的凝灰岩,对这套湖底火山活动形成的富含长石晶屑的凝灰岩成因复杂,又与同沉积期形成的正常湖相沉积相混杂、间互,识别起来较为困难。几经周折,最终才确定这是一套火山碎屑岩。

IMG_1823.JPG

2019年4月在地质大学(北京)图书馆给北京远洋环宇石油技术公司客户交流

27. 2019.10月在惠州给中海油深圳研究院培训期间.JPG

2019.10月在惠州给中海油深圳研究院岩矿组培训

随着培训单位的专业与要求的不同,每年都会面对新的挑战。2021年有一家铁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邀请我去给他们培训碱活性矿物的识别。之前从未听到过这个名词,培训前通过收集资料才知什么是碱活性组分。2023年初,一位曾来中国石油大学旁听的博士邀请我去他们学校给考古系的学生们培训岩相学,初次在显微镜下看到古代的陶范、砖头也类似于碎屑岩。两年前开始给一家专门从事石油地质测试的公司当顾问,对公司的岩矿鉴定人员进行培训。公司为了拓展业务,在全国各地揽活,并要求鉴定人员提高薄片鉴定的速度。但岩石薄片鉴定无法用数量来考核业绩,有些复杂岩性可能一天时间也难以攻克,而再简单的岩性也需要精益求精,认真识别其中的每一种矿物类型,并统计其含量、描述岩石组构特征,才能给出准确的岩石定名。

        我就这样与偏光显微镜相伴四十年。回想起刚踏进地质学校大门得知地质专业需要与岩石、大山打交道时的恐惧,与现在对岩石薄片鉴定工作的热爱,真是感慨万千。四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也曾想到过放弃,但我坚持下来了。退休前的几年里,从五一节过后至年底,几乎每个双休我都在办公室工作着,坐在显微镜和电脑前的感觉非常好。要问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责任和兴趣!当我看到办公室工作台上堆积的一盒盒没鉴定的薄片心里就着急,很想早日将这些薄片鉴定出来,将鉴定报告提供给送样人。另外一个动力就是兴趣。希望广大初学者先建立起对岩石薄片研究的兴趣,然后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认真地鉴定每一块放在你显微镜之上的岩石薄片。

23、窑山剖面窑山组石英磨圆.jpg

       这是六盘山盆地同心窑山剖面原定侏罗系砂岩照片,因发现其中含有少量只有在中生界砂岩中才会出现的碳酸盐岩屑,开始对地层划分产生质疑,随后结合古生物化石及野外剖面沉积构造观察,发现该剖面地层倒转,并将这套地层划归三叠系

27、盘探3井延长组含灰岩屑.jpg

        这是六盘山地区盘探3井三叠系宝贵的岩屑样,是我们历尽艰辛从即将废弃的岩心库里翻出来的,制样后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灰岩屑,更进一步证明该套地层应属于三叠系。因为周边地区三叠系砂岩中普遍含有碳酸盐岩屑,而侏罗系砂岩中均不含碳酸盐岩屑。

       四十年的工作当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岩石薄片中的一些小的细节,能为野外地质工作提供很好的参考资料。

       野外是地质学家的天堂,而岩石薄片则可以打开另外一扇探索地质奥秘的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3414-1417025.html

上一篇:怀念乔秀夫老师
下一篇:我们能做的只有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收藏 IP: 124.23.132.*| 热度|

11 孙颉 张晓良 崔锦华 汪运山 尤明庆 王庆浩 何青 杨正瓴 王成玉 刘克 苏德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