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ft2000 三农相关政策议题

博文

郑风田:乡村工匠式人才是破解农业供给侧改革难题的关键

已有 3872 次阅读 2017-2-13 12:17 |个人分类:社会热点问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今年一号文件的主线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目标是解决优质农产品供给问题,发展农业新业态。文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性需求,满足对青山绿水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需要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需要调顺产业体系,突出一个“新”字。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对人才的数量质量要求都很高,迫切需要对目前的涉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培养农业类工匠型人才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乡村发展呼唤工匠式人才

为了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了不少好政策,但这些政策如果顺利实施,对实际执行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

第一个亮点与挑战:从传统数量型农业到新型质量兴农,需要新的绿色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经营型人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更多的消费者从温饱进入小康阶段,我国的食物供给不仅面临数量安全,而且还面临质量安全,如何满足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双安全,对人均资源稀缺的我国的确是一大挑战。我国的粮食过剩是低品质的过剩,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施用了太多的化肥农药,不但污染了土壤与地下水,还造成面源污染,是不可持续的。改变目前的供给状态,需要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需要通过产业链的重新整合,对育种、生产、流通与销售进行重塑。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包括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等等。

上述绿色生产方式,都是对旧的生产模式进行变革,而这些变革的完成需要新的思维,需要新的人才队伍、新的技术变革以及新的新型经营主体或者是新农人,这类人才在当下的中国还有比较大的缺口。

第二个亮点与挑战:“三区”“两园”、三位一体等新业态新发展模式,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农业的优质水平,但这些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也很高。

为了破解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难题,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是建立“三区”“三园”加“一体”。“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的田园综合体,一体就是发展合作社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包括推进三大调整,具体包括: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产和发展空间。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上述调整的动作难度都相当大,单纯依靠目前已平均年龄57岁的传统农业从业人员,显然已很难完成重任。

第三个亮点与挑战: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与养老产业,这些功能的挖掘,也需要新型专业人才。比如休闲旅游观光养老产业的发展都是对传统农业的挑战,需要用新的人才理念来经营。乡村规划、住宅设计人才非常短缺,是一个制约瓶颈。

一号文件提出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土特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央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再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但现有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乡村建筑,包括民居民宅,既不规范,也不符合乡村地域特点的美观。很多建设盲目地套用城市的一套发展理念,出现诸多问题。而目前的大学又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设置,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迫切需要今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乡村工匠式人才需要激励各类人才下乡。

新理念新方式需要新的人力,在打造农业发展新业态发展过程中,要重点打造和培养一大批新型人才,培养和扶持一批乡村工匠。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各类人才下乡,成为“新农人”,需要真金白银。“新农人”包括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内部的带头人等。要营造农业创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引导和鼓励他们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费孝通先生曾经介绍过传统中国的人力资源双重循环回路,即乡村地区通过科举等方式向城市输送人才,这部分人力资源再通过告老回乡等方式,作为“乡绅阶层”回流到乡土社会,并广泛参与到乡村社会的管理和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之中。目前我国这种双重循环早已断裂,农村基本上成为“抽水机”,大量农村优秀青年通过大学、打工、当兵等离开农村。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剪刀差”变成人力资源“剪刀差”。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吸引部分有志农业的青年返乡,重新构建双重循环回路,培养一批新业态建设能手,并且给予荣誉与奖励,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能够留在农村,培育农村工匠式人才。

2.8亿农民工是新农人最大的潜力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他们返回创业。

在各类人才中,农民工返回创业人才尤其重要。实际上返乡创业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法宝,了解我国农村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国不少已经富起来的村庄,大部分的带头人都是走出去见过世面而回乡创业的人。浙江横店的徐文荣,年轻时走南闯北,后返乡创业,外出打工时发现剿丝厂挺赚钱,于是在家乡也创办类似的剿丝厂,很快掘得第一桶金。而全面知名百亿元村江苏张家港市的永联村带头人吴栋材也是一位回乡创业者。吴栋材年轻时也是走南闯北,既当过兵,也做过生意,后来回到家乡当生产队长,通过养鱼获得第1桶金,不过当然的挖塘养鱼后来变得了一个现代化的年产值200多亿的大钢厂。与老先生聊天发现,当年他当兵时的战友与打工时的朋友都在企业创业时或多或少地提供过不少帮助,使企业渡过一个个难关,最终成长为一个巨型企业。

回乡创业的农民与传统的农民相比,一个最大的优势已了解外边的世界是如何的精彩,当然也知道外面的世界也有不少的无耐。这些人与大学生村官相比,不是飞鸽牌而是永久牌的,在外打工,难免受别人各种气,即使创业成功了,还被叫做“农民企业家”。而在自己的家乡,出去见过世面的人都应该属于是精英级人物,除了创业得来的财富外,在自己的家乡获得的尊敬与敬仰也是在外打工所无法得到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民辛苦创业,拉开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序幕,也直接促成我国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如果充分利用好两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是未来30年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主要课题之一。

回乡创业也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减轻农业土地压力等。我国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尚在起步阶段,虽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模式,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包括有:国家层面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推力不足;地方政策存在“扶大忽小”,政策落实不到位; 创业培训体系尚未成型; 创业后的孵化机制薄弱。要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 既需要在教育培训方面下功夫,为回乡创业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信息,更需要当地政府各部门和国家层面上的各个政策部门通力合作,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回乡创业建立起全面的保障体系。

乡村工匠式人才产生需要有效的人力培训。

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

国外对义务教育之后的一些“社区教育”、“双元制教育”等理念值得借鉴。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基本上是缺失的。仅有的培训也只是单向的如何让他们到城市去打工,这种单向的流动培训对农业发展很不利。所以应该针对16岁以上,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又未能顺利升学的农村青少年,应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做到“无缝衔接”。针对正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老、中、青年农民,应以社区教育为基础,根据不同的职业需求,分别提供各种培训和教育服务。

乡村工匠式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培育。

从更长远的考虑,工匠式人才应该从娃娃抓起。我国目前的教育目前主要是文化课程的教育,未来需要针对16岁以下的农村青少年,从娃娃抓起,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 增设劳动技能课程,适当安排适应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培育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得技能课程教育能够更好地贴近农村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使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之后能够有充分的准备选择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其将来进一步的职业培训打下基础。此外,应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尤其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得学生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和了解与认同感在教育目标定位上,培养一批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

乡村工匠式人才需要靠科技武装。

农村工匠式人才一定要掌握新技术。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打造一批“星创天地”。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07-1033322.html

上一篇:郑风田:中央一号文件将迎来乡村新业态的“异军突起”吗?
下一篇:郑风田:从收玉米农民被判刑看粮食部门要脱敏
收藏 IP: 111.192.248.*| 热度|

1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