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我曾在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交流访问一年。应学院《兴学》之邀写点在异域求学的事情,实在不好推辞,只好答应下来。按编辑要求,最好是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趣事没想起来,一堆糗事倒是历历在目。拿出来跟诸位分享,权且作为饭后谈资。如果您觉得这些糗事还算有趣,不妨笑笑,也算我没有跑题太远。
在牛津经常去超市买东西。有次也是去逛超市,还记得那家超市的名叫Sainbury’s。这是在英国很常见的一家超市,就跟TESCO差不多。买了东西之后,拿卡消费,之前几次因为没办好卡,都是用现金的。收银员扫描好所有东西后,满带笑容地问:“Cash back?”。没听懂,中国人的习惯回答就是“Yes”,我也不例外。“How much is it?”,这句话听懂了,但是自己纳闷了,屏幕上不是显示总额了吗?“The screen has already told you!”。后来跟一位在英国多年的朋友聊起此事,惹得对方哈哈大笑。原来在英国,收银员的“cash back”是一种类似于ATM的便利服务,问你是否需要在付费之后再提取些现金。
牛津离伦敦只有60英里的路程,坐大巴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很方便,所以经常是坐大巴去的。有一天在牛津火车站的宣传单上看到“如果是4个人就可以买团体票”,算算真是可以便宜不少。于是,打算坐火车去伦敦。约了几个在牛津的访问学者,一凑5个人。那天大清早5人一行跑到火车站购票,“Group tickets for 5 persons.”当时售票员的回答令我们一头雾水,“Group tickets only for 4 persons”。询问了半天,才搞明白,原来只能适用于4人或4的倍数。针对于我们这种情况,4个人买团体票,然后第5个人只能按正常票价购买了。事后,大家都是感叹一番,“英国人做事真是不可思议,4个人可以买团体票,5个人却不可以了?”
在伦敦也经常出糗事。第一次在伦敦找地铁的情形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伦敦是英国唯一有地铁的城市,而且发达得很。第一次逛伦敦,很贪婪地逛了很多景点。晚上9点多了,就想找个地铁进出口搭地铁先回维多利亚站。看到路上的一个标示“Subway”,不假思索就开始沿着其箭头所指方向走。往前走了200百米左右,又顺着指示牌走到一个地道,穿过地道出来的时候,自己立马傻眼了。看着马路对面的一家快餐店,赫然写着“Subway”,灯光在夜幕上还闪闪发亮。突然意识到Subway也是一个店名。在美国,管地铁叫“subway”,而英国人却用“underground”或“tube”取而代之。
在英国的糗事实在不算少,上面所提的只是其中的一点而已。通过这些经历,倒是让我深刻意识到学习语言绝对不仅仅只是学习语言本身,很多时候的“听不明白”或“搞不清楚”往往是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已。所以建议今后要去不同国家求学的朋友不妨在学习对方语言本身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就可以避免我的这些“糗事”在您的身上重演了。
1/1 | 总计:9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1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