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经常应邀担任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科技创新大赛的评委。我佩服于现今的中学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与热情,远非20年前的我所能比拟的,但是,担任评委多了,发现不少中学生及其作品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这里简单罗列如下,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提醒的作用。
问题一:不了解研究背景
很多中学生在向我讲他自己的作品时,头头是道,但是,一旦问他国际上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不少人不知如何回答。这说明,这些学生在从事科研创造时,他们没有对相关背景调研,或者,即便调研了,但是,可能因为调研技术的不够齐全、不够先进,未能准确调研。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这个问题如果不克服的话,不少中学生做的研究基本上就是重复别人的劳动,这是智力和财力的浪费,很可惜的。所以,我建议任何一位中学生在确定自己的课题前,务先做好背景调研,如此,才能确保自己在正确的跑道上起跑。
问题二:不了解自己作品中的科学原理
这让人觉得有点尴尬,声称作品是自己创造(设计)出来的,自己却不了解其中的工作机制或原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作品不是自己设计、创造的,或,更恰切地说,自己的原创性不够,别人(例如老师或家长)代劳太多。对于这类作品,作为评委,我通常是不会支持的。
问题三:作品远远超出了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范畴
不少中学生拿出来的参赛作品,一看便知,属于国家级研究项目的子课题,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的作品拿出来无疑是直接告诉评委,这个作品不是参赛者自己做的,即便参赛者能够讲清楚其中的工作机制和原理,但是,评委若问些延伸性的问题,这些学生通常回答不出,很显然,这样的作品他本人的原创贡献远远不够,即便他了解其中的原理、但对基本的延伸问题却不能回答,这只说明,参赛者之前做了足够多的排练。对于这样的作品,评委的评价一般不会正面的。
问题四:夸大研究意义
很多中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常常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把作品的意义提升到非常高的地位。这也是非常不恰当的,一件作品的意义通常评委一看便知,中学生在叙述意义时,若能保守一些说,倒反而能够给评委一个“谦虚”的印象,否则,夸大地叙述却会给评委“浮夸不实”的印象。我建议,所有中学生在陈述作品的意义时,尽量保守一些。——因为任何应用在成为真正的现实之前仅仅是期望。
问题主要就这四点。可能有同学会问:
“那么,你能否告诉我,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选择课题呢?”
这个问题很好,我的答案很简单:
“从生活中找。”
是的,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或困境都可能孕育着新的科研课题(或机会),如果你运气和能力都很好的话,你的好运会让你找到这样的课题,你的能力则会使你如愿获得新结果。对于这样的课题,因为它很有中学生的生活气息(或,恰切地说,就发生在中学生身边!),所以,从问题的提出、到执行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都将很容易打动评委。试举二例:
一、你出门堵车了,你是不是想:怎么样才能不堵车呢?然后可以从各个方面设想解决的可能,例如,设计新奇的、优化的轨道交通?通过先进的通讯工具统一管理?......
二、你买到假鸡蛋了,你是不是想:怎么样才能在购买时就检测出假鸡蛋,而不必等到回家后打开才知道?然后,你可以从各个方面设想解决的可能。例如,从材料方面检测、从色素方面检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