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fengljunj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fengljunjie

博文

所以你想成为科学家么?

已有 3299 次阅读 2019-6-21 16:1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工作, 生活

最近听到不少关于科研的各种吐槽,我们今天就客观地分析一下,你到底适不适合成为科学家?看看科研这个行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你为什么想成为一个科学家?

1.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科学让你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适用于科学领域,它对所有工作都比较重要。有些科学家即使转到行政岗位上也可以做得很好。比如施一公老师,他作为结构生物学家,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搞得不错;而现在作为西湖大学校长,依然可以做的风生水起。

2.获得新发现的兴奋感

想象一下,通过寻找新化石,然后发现一种全新的恐龙种类。或者观察宇宙发现了一个新的彗星。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新发现。惊喜总是不断出现,这些都激发科学家们持续工作。

3.成为百万富翁

有时候一个新发现可能会导致新的产品和服务,引领时代的潮流。它可能是一种抗癌新药也可能是一款APP。如果它能影响一百万人,那么你绝对可以发财。

4.解决全球挑战

气候变化、新能源以及生老病死,这些全球性的问题都等着你去解决呢。

如果你可以发明一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力,那么就可能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你会不会可能成为下一个袁隆平呢?

如果你能开发一种药物,可以显著延长人们的寿命,那么可能有很多人愿意给你投资,亿万人为你而着迷,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5.格物致知,了解事物的本质

研究科学可以让你的大脑更为理性更有逻辑。它让你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个宇宙是什么组成的。虽然没有最终答案,但是可以让你更深入地思考。

6.探索哲学命题

哲学三板斧: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物理学家薛定谔写了一本小册子《What Is Life》关注了第一个问题。沃森凑巧读到了这本书,于是被激励去回答这个问题。最终他和克里克一起搞明白了我们的天命—遗传信息DNA的结构。科学也可以如此深刻的。

你为什么不想成为一个科学家:

1. 研究的课题没有标准答案,有时甚至会引起更多问题

研究生以前,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你考试,你答题,你拿高分。但是到研究生以后,你会发现你碰到的问题没有答案,世界上没有人知道最终答案。

你做的很多工作可能都是白做。可能只能让你靠近最终答案,但就是没法看到。

2.你的整个博士生涯甚至学术生涯可能就是在做一件无用的事情

基础科学其实是最无用的,可能大部分的刚发表就过时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想起。

成就感太低,有时候你都觉得为了最后发那一篇文章,付出了这么多心血,最后也没有几个人看,简直是太没有存在感了。

我发的那篇文章现在已经过去两年了,总共17次的引用,也就是说,只有17个人认真看过觉得有用。

你再看看那些大V公众号发的文章,以饶毅老师的知识分子为例,好多都是10万+的。这简直没法比。

所以你懂的,为啥搞科研被称为做冷板凳,因为没有人关心呀。

3. 成果很容易被抢发,而且可能刚发表即过时

一些CNS的文章发出来以后可能会引起社会的轰动,造成一个热点,但顶多一个星期也就过去了。可是你别忘了了,每天有上万篇同样类型的文章发表。它们可能都没有人看,就被埋在了底下,可能再也没有人关心过。

不要以为自己做的领域冷门,就没有人抢发。我们实验室就深受其害,镜像合成生物学没有几个人做吧,但时不时会冒出来一个德国人就把你正在做的课题给scoop了。你所上哪说理去。所以好多科研人员很焦虑,甚至有被害妄想症,老担心自己的课题被别人给抢发了。于是没日没夜地做实验,老婆孩子都够不上了,有些甚至博士毕业也没有对象。

4. 大牛太普遍,压力很大

有时,有人会问我如何与著名的“天才”共事。我想说的是,要有平常心,这些人不仅聪明,而且比你想象得还要努力。天才们很少有人会将研究称为工作,因为那是几乎他们全部的生活,他们绝对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愿意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特别是生物这个领域,门槛低,但是大牛横行,你很容易进去,但是也容易成为大牛们的铺路石。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

5. 前途漫漫,看不到尽头

以前以为当上教授就是铁饭碗,现在潮流变了。都是聘任制,如此一来,科研工作者们还要承担失业的风险。好多老博士只好摸着日渐后退的发际线,长叹一声,谁让我选择了这条路?


好了,各位,优势和劣势已经摆在了各位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深深反思一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走学术这条道路?你可以边走边想,毕竟学术可以不用走一辈子。总之,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哪行哪业,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2362-1186184.html

上一篇:人类的感觉(feelings)从何而来
下一篇:生物类科普书单推荐
收藏 IP: 166.111.156.*| 热度|

4 罗汉江 张学文 陈波 梁洪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