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交流即是情报学的核心领域,也是学术出版研究的范围。
作为学术共同体之内的日常活动,科学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科学体系的建构正是科学交流的结果,缺乏科学交流,知识难于被承认,科学也无从发展。
一般说来,科学交流系统分为:正式的交流系统和非正式的交流系统。正式的交流系统以期刊和专著为代表,非正式交流系统以私人通讯和学术会议为代表。
在科学交流过程中,相似兴趣的研究者构成了各种小团体,可以称为无形学院,它跨越了学科、学院、学校,可以说是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跨学科发展的重要元素。
无形学院多种情况下是无形的,但是学术会议和各种科研协会与非正式团体可以让它们显性化。
今天,在中国学术界,正式交流系统虽然还很多问题,但毕竟已有发展,尤其是我们已经拥有了6000多种学术期刊,加上国际刊物,学者们可以发表作品和交流思想的平台已经相当丰富。
相对而言,我们的非正式交流系统远远落后于西方。事实上,我们知道正式交流系统具有明显的交流滞后性,例如论文发表常常有1年的时滞。很多快速发展的学科,如计算机科学,非正式交流系统在知识扩撒和传播上速度更快,虽已各种学术会议和Workshop扮演着比正式交流系统更加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原始创新上。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就是通过聆听别人演讲或者对话,能够把握学界权威真正的关心点,扑捉新的Idea,或者激发出学术灵感。
在日本工作期间,深感日本日本学术会议的频繁,各种小型研讨会的海报非常多,全部张贴在实验室门口,几乎每天都有更新,印刷也非常精美。到美国后,又感到美国各种学术小组的丰富,在互联网上,你可以看看各种各样的group。此外,各种mailing list也非常丰富,学者的电子邮箱一半信息恐怕都是各个协会小组的邮件。这些快报让一个科学家真正保持着与学界的联系,并随时掌握着学术最前沿。
这些现象意味着非正式交流系统和正式交流系统同等重要的意义,而且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非正式交流都不可或缺。事实上,科学共同体产生之初,并没有期刊,只有科学家之间的私人通讯,直到1665年《哲学会刊》产生,同行评审期刊才正式进入科学共同体的视野。
反看国内,科学评价体系的异化,让学术共同体集体忽略了Idea真正的发源地——无形学院。不管是政府科研管理部门还是各大高校,在关注论文的同时,大大忽略了非正式交流系统的建设,包括我们学术共同体自身,也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各种学术group十分稀少,远远达不到科学交流的目的,由此也导致学术创新和科研协作乏力。
所以,今天,我们在关注期刊建设的同时,是否也应大力加强非正式交流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