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聊聊另类学者躺平现象 精选

已有 8804 次阅读 2023-3-27 07:5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聊聊另类学者躺平现象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我们一般谈论大学教师躺平现象主要指那些多少年来基本不做科学研究,只是简单应付最基本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有的青年教师同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10多年过去了有的依然在讲师(属于博士学位直接享受的职称待遇)职称上踏步不前。因为这类教师基本没有科研成果,教学也不出色,而他的同学因出色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早已经是教授博导了。这类“不求进取”(姑且这样称呼,应该不算冒犯)教师也许引进时专家看走了眼,或其它原因。诚然,也有像我文章《手把手教出的研究生,科学研究不可持续,2013年8月4日科学网》中描述的青年学者,他们在博士研究生期间严重依赖导师,缺乏独立科学研究训练,在导师手把手指导下“顺利”毕业加入教师队伍,然而,当离开导师后科学研究步履维艰。这类躺平的大学教师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有的学校通过转岗消化这些“不求进取”教师。当然对于那些不适合教师工作岗位有其它专长教师转岗,属于人尽其能没有什么值得责备。我称这类教师的工作状态为“正常学者躺平现象”。本文谈论的属于另类“学者躺平”现象,它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应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的高度重视。

近日,一位教授和我聊起当下学术界的另类“学者躺平”现象。他说现在国内学术界值得大家深思现象:一种现象是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戴上各种学术荣誉帽子的部分学者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该到享受奋斗成果的时候了,选择“躺平”,这似乎属于“光荣躺平”现象。这类学者躺平的表现主要在:不再处于科学研究一线,平日主要应付各种“利益差事”。例如有的并不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的人倾情权力热衷于当官,有的热衷于参加各种评审以及哪些没有像样成果的“学术报告”等活动。然而,国家的科技创新正需要他们在享受国家给予他们丰厚待遇同时继续在科技一线付出。因为他们不需要为了帽子而奋斗,可以相对自由地从事一些国家急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产出一点重大原创成果,为国分忧。

另一种另类“学者躺平”现象是经过反复申报各种国家级帽子直至年龄到限而没有成功的青年学者。他们中有部分人已经厌倦了那种没完没了的“奋斗帽子”工作生活,也决定“躺平”。这类“学者躺平”现象似乎值得同情。因为,他们中确有一些具有真才实学成果丰硕的学者,由于一些非成果因素失去帽子机会。当然,这些学者即使躺平,由于他们对于日常的教学科研“套路”娴熟,可以轻松应对大学年终绩效考核,日子过得不会太差。至于我们的“组织”想让人家还像以前奋斗帽子那样“涛声依旧”的科研状态就有点强人所难。然而,我相信他们中一定还会有人基予对科学的热情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并在不经意中做出好的科研成果。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两类“学者躺平”现象呢?我看谁也无法给出有效建议。其实,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产生另类“学者躺平”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机制让我们的大学产生这种消极现象。这两类学者都属于大学中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他们都曾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勤奋耕耘,并取得了一些代表自己特色的教学科研成果。其实,我从内心深处能够理解这两种青年学者“躺平”现象。因为,作为一个老学人我总是希望晚辈学者学术之路顺畅一点,少受一些不合理因素干扰,因为他们也要兼顾自己的身体及家庭生活。正如朱献东编译的文章《“997”青年教授直言学术圈太卷了,带坏风气又损害身体,科学新闻,2023第786期》中说:“可以努力工作,但没必要拼命。”郭英剑教授的文章《今天还有多少教师在快乐地、充满激情地工作?高教志,2023年3月20日》也谈到类似情况我亲眼见过多位学术精英的悲惨结局,他们属于长期“奋不顾身”干事业,最终导致身体或者家庭不幸后果。我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出现在更多中-青年学者身上。

我自己虽然没有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在职时也是属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我在多篇文章中记录了我数十年来在学术道路上的心路历程。长期的付出必定要以身体健康为代价,以至于1993年7月心脏给我敲起了警钟。我的文章《一次“减负”经历,2021年8月14日》记录了这次“有惊无险”过程,文章得到科学网上一些青年网友的热烈响应。当然,我虽然减负了,但是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并没有减退,科研成果似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因为,这时候教学与科学研究经历会起大的作用,我不需要拼时间,拼身体,牺牲家庭生活,而是拼智慧,拼经验,拼积累。

维护学者的科学热情主要依靠学者自身的认知,旁人无能为力。然而,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与学术机构的管理决策者应当下决心改善治学环境,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破五唯号召,并在自己机构内落到实处,切不可空喊口号。不要让那些在海外学成归来的许晨阳式的杰出学者由于我们不良的学术环境而丧失信心选择重新“归海”。

2023年3月20日策划,2023年3月27日发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381935.html

上一篇:阅读是青年学者成长的基石
下一篇:苦力劳动也光荣
收藏 IP: 59.174.3.*| 热度|

30 郑永军 刘立 李东风 王涛 许培扬 聂广 武夷山 张俊鹏 曾杰 王智 范振英 周忠浩 王琛 王启云 杨辉 牛凤岐 黄安年 杨顺楷 何青 刘钢 庞峰 贾玉玺 闻宝联 晏成和 陆仲绩 冯兆东 汪凯 李玲 黄洪林 陈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