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的举行地在西安,我一起想去的文化胜地。记得高中最狂傲的同学到西安读书后曾写信说“无论多么桀骜,到了西安,只有臣服”。所以在火车上就想象着拜倒于她的的仪态万方,臣服于他的气宇轩昂。下车后才猛然意识到:今日的西安,早已不复盛唐气象。
可能是为了突显城市特色,西安的很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顶部都有一个角楼,虽不是雕梁画栋,却也古韵十足。但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这个,而是到处都在施工的工地。有人说中国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在搞施工,这话至少在西安不假。记得之前看过一篇名为《中国城市十宗“罪”》的帖子,文中说西安是“破落”之罪。初到西安,亲身感受,确实如此。西安大搞工程建设正是为了摆脱这种“破落”。在这趟驶向“现代化”的列车上,所有的人所有的城市都被裹挟其中,不管你是软卧还是硬卧,也不管你是软座还是硬座,哪怕你是站票,哪怕你只能挤在列车的洗手间里,都必须上车,因为,“破落”是一种“罪恶”。不由的想到海德格尔的“促逼”,想到芒福德的“巨机器”,想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想到高中时做模拟题其中有一篇阅读是韩少功先生的《阳台上的遗憾》,他说:“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洞见深刻。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都应该变成纽约、巴黎或者东京?西安适不适合变成另一个上海?应不应该变成另一个上海?或者北京,又或者广州?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这个巨大的人造技术品是不是只能有一种形态?西安应该怎样定位自己?复兴皇城是不是最佳的、唯一的选择?东、南、西、北,古、今、中、外都在这里汇聚和展现,西安是中国的缩影,也是历史的缩影,如何协调新与旧、外与中等各种关系,造就宜人的新文明,是摆在每个国家和个人面前的课题。
说完西安说会议。参加这次会议是因为自己对信息哲学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信息技术哲学,这次会议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不容错过。会上见到了很多敬仰已久的信息哲学领域的老师,还第一次见到了几位国外的学者。学者们关于本体论信息与认识论信息、物质第一与信息第一、量子信息与普通信息的讨论等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但也有不少未尽的困惑。关于本体论信息与认识论信息,联想到“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月亮存不存在”,可以仿照着问“看不见信息的时候信息存不存在”?如果存在本体论信息,某物的本体论信息是不是完全的、唯一的?可不可以隐藏而不显示?占据何种空间?认识论信息是怎样产生的?是不是无限增长的因而不符合守恒定律?信息本身可以为成信源,以此类推,“信息”的信息,“信息的信息”的信息……有没有不能作为信源的信息?我们的计划和想法都是依据现实做出的,由此看是物质决定信息;但我们又是依照计划、想法来调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由此看则是信息决定物质。那么,到底何者更合理?量子信息优于普通信息的依据在哪?为什么量子信息不可删除?
我提交的论文是关于智能手机的,分析结果显示智能手机和其他技术品一样,依然是更有利于强势群体,由此想到,存不存在更有利于穷人等弱势群体的技术呢?如果存在,都有哪些?为了方便解决人们技术选择时遭遇的难题,可不可以提“技术成本”和“技术收益”的概念?又应该如何界定这两个概念?
除了这些疑惑,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语言的重要。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所以对这个问题的感触尤其深。同一种语言下的交流都难免出现误解甚至曲解,何况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呢。在中国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区别,英语也有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之别,同一个词、同一种表述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时期里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而且,语言的理解离不开语言所属的文化,如此,库恩的“不可通约”至少在语言方面是绝对成立的,即使我们可以翻译,但总会遗失一些东西。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表达方式,所以上帝为了防止人类建成通天塔就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一改《创世纪11:1》中所述的那种“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情况,使不同语言的人彼此不能交流,由是通天塔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半拉子工程,第一个烂尾楼(塔)。足见语言对人类的意义,也足见学好语言的重要性。再联想到一些方言、民族语言的消失是不是合理的?有没有可能造就出一种普适的语言,再回到那种“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时代?网络时代,人类的语言、书写能力普遍下降,这是合乎规律的进步还是自毁前程的退化?第一次使用同声传译的设备,这一设备的出现无疑大大便利了不同语言人们之间的交流,但是正是有了这种设备,我们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刻苦学习外语了,也就不可能成为同声传译员那样的外语高手,一旦离开这些设备,我们会不会变成外语白痴?这种风险是不是我们使用先进技术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可以避免吗?如果可以,怎么避免?如果无法避免,我到底是应该选择同声传译设备还是选择自己苦练外语?这种技术技术选择又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标准?
由于都是一些偶然触发的疑惑,所以思路凌乱,行文不畅,各位看官请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