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通过小孔,我看到了德的容貌。它长什么样子?在道面前,德唯唯诺诺,以遵守道法为自己行进的方向。它是道法下所生之物。道所为之物,可以说是恍恍惚惚(指表面来看并不是那么明朗而精确的样子)。恍惚中,有象(理解为虚);惚恍中,有物(理解为实。之所以作这样理解,一是从字面来论,象是虚,物是实,而又因为我们可以体查到万事万物无不是由虚和实相配而成的。即:象与物均蕴含于一个具体的事物之内。着眼于对其中某一个方面或全方面的研究,即是对物的研究,或是对象的研究,或是对两者进行共同的研究,也因此就会派生出不同的文化,比如说,西方文化与东方的文化。)。道所为之物,是那样深远不可测,但却内含极精髓的东西,而且这种精髓是十分真实的,是可以信赖的,(从而是可以让人来把握的)。自古到今,道的这些外在的表现(如德)从来没有消失过,以便于人们借以外在的表象去解读,去了悟那根本性的东西----道。我如何知道天地间万物那最原始的根(即指道)?以如上所说。
老子在教在教我们识道的根本之法---从道的派生物中去认识它。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弯曲的事物,可行保全之美,可得最终的直行。低洼之处,可积满清水。旧了,才会有随后的新的产生。少,才会显出多;而果真多了,人就于其中变得迷惑而不知所从了。所以,圣人看透了这些关系,就索性在内心里摒弃掉求直新求多的这些念头,心灵可以坦然于命中的曲与枉,洼与旧,少与贫。由此,也就没有什么纷杂之妄念了,只抱一个“一”字即可以了:是什么,就是什么。一切皆放。由此,便也衍生出相应的一系列人生之佳态:不自以为是,不好居功,不好自夸。能这样做,便就进入了明白了然、无为而成、不求却有的绝妙境地中。而他不争这种状态,却使天下的人没有谁可以与他相争。古时所说的委屈求全这种说法,怎是虚言?其实真是如此:只有做到全面地看待问题了,人才可以归入道中。
这里面包含了做人的道理。刚正不阿是不错,可若此种状态只能走几步,甚或寸步难行,何如不妨行一时之弯曲,行隐遁之乐,而于其后大行正途之道呢?学会坦然行做坑洼之卑微,于其中滋养起大德,不是挺好吗?那树叶秋里枯萎,随风荡去,不是在为春里的再度新绿做准备吗?所以,莫以旧悲,莫以新喜,不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吗?少则多,多则惑,就更明显了。不需再赘述。由此来看,老子确是从别人不容易站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可以于悲中看到喜,可以于忧中得见安。这种变通的观世方法,正是其可以无碍于尘世的一种生存妙法。人最大的悲哀,傻姑以为,不是环境对你的蹂躏,而是自己于心灵坎坷之时不会以通透的眼光来看问题而致悲观,并怨天忧人,这才是最大的人生之悲哀所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才叫自然。那暴风骤雨,你见其能持续多长时间?而这是天地的行为。天地都不能将一件事情做久,更莫说人了。所以,学道的人,你就把你所有的言行与思想与道同化在一起;同样,对于修德乐失的人,也如此做,将自身同化于其中。而当你把自己与道、德、失这些状态同化在了一起时,它们也乐于你如此而行。信,不信,随便。
老子此章是在讲实修。莫将修道明德做为一门学问来学,而要将自己的思想与言行实实在在的纳入其中,实修。实修中,就会体查到内在的乐趣。因为道也乐,德也乐,失也乐,你怎会不乐?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的人,能站稳吗?跨大步而走的人,能走多长?自己眼里全是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的人,他做事情能搞个明白?自以为是的人,难以得到外界的张扬;自我争功的人,无功;自我满足的人,不能长久而行。从道的角度,可以这样说:这些行为,本来就是多余的,如余食,似余物,人们并不喜欢这样的东西。所以心中有道的人不去做这种多余的事情。
所以,有些事情,做过了,就不需要再提了。这在道。好夸自我的人,我没见谁被大家所接受。这是在道之人行为的妙处。
暴雨疾风不长久
武夷山老师:
如果可用和字作为儒家的关键词,久则是道家的关键词。尽管久字的出现频率不太高。不知道别人有没有类似的看法?论道、行道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久,生命之久,天下之久,美好理念之久。道教抓住“长生”、“永生”这一个侧面,不全,但不错。老子为什么要复归于婴儿?永远处于婴儿状态,则不老,则久,不仅仅在保健意义上成立。现在人类想可持续发展,不还是为了久吗?西方社会主流思想的关键词是“进步”,不与“久”结合起来,以收阴阳和合之效,只会加速人类与地球的灭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