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山水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tou 亲而不密 远而不疏 将科网博客进行到底!

博文

与鸿飞老师的一次交流

已有 5083 次阅读 2009-2-11 14:06 |个人分类:随笔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与鸿飞老师在他的博客中交流过两次。其中一次是在他的博文[今不如昔,确实是今不如昔]中,我以[交流一下]与[继续交流]的马甲与鸿飞老师探讨了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存在问题。今天把它搬到我的博文中来。
对鸿飞老师博文的评价,在亚辉那篇讨伐施一公先生的文中有痕迹。我的原话大意是这样的:王老师的文章中有时流露出不屑的态度,也基于此,我少有去看。提倡在科学网上大家互相尊重与关心爱护。当然,对于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鸿飞老师的一种鄙视。但还有另外一种观点,也是我真心奉行的主张————
 
之所以少有去看,是因为观点有不同。而观点不同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默认着不同,也尊重着不同,是因为知道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单一过。对别人与自己具有不同的态度,可以是嗤之以鼻,也可以是于月下林中一个人悠然地独行独往。
 
把与鸿飞老师的交流粘贴过来。以作小记。
 
 
发表评论人:[游客]交流一下 [2008-12-24 11:46:12]
 
王老师,我理解您的态度。不过,您也要正视一个现象,即改革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心灵空虚了,各种不良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出来了。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细分一下,有来自我们国家政治层面的,如腐败;有来自我们国人精神层面的,如人们没有了真正的精神依赖,在不良问题面前,也无以诊辨的眼光与能力。吃亏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做,于是都愿意去争去抢去动用各种不合适的甚或卑鄙的手段去争那少得可怜的肥肉。为什么富了,人意见却大了,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博主回复: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人比20年前或30年前的人更阳光和更向上,我认为当年对政治和乌托邦的那些热情其实正好是社会和个人普遍精神空虚的表现。其实当年的社会不良和丑恶现象一点都不逊今天,人们当年为了更小的利益会打得头破血流。主要差别是有很多东西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而且今天很多糟糕的东西被拿到阳光下来晒被大家看到了而已。
 
 
发表评论人:[游客]继续交流 [2008-12-24 13:00:37]
 
王老师,乌托邦也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纯粹的东西,甭管它对与不对,可不可以实现。在我印象里,咱们国家开始流行送礼好象是80年代初,也就是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吧。多年以前人们心里是纯美的乌托邦理想,而后在文革里这个理想破灭了。加上文革里的批林批孔,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所有精神层面上好的坏的东西都没有了,变得光秃秃,精神这块地荒了。象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往上数两辈,他们活得穷,过得苦,可是心里头可以静而沉。再后来搞经济,人们富了,可以实现梦想的手段也丰富了,加之做事情也不讲究什么顾忌了,所以什么事情也出来了。当物质穷的时候,精神上贫穷点儿还不太容易放大出来。可物质富有了的时候,精神上依旧贫穷,或是连点儿乌托邦式的精神追求都被看破了,人们是否在行为上更象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肉体强而方向迷)?
这样问题就来了。您听过一句话吗?在咱们老百姓中很流行的。叫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胆小的人之所以胆小,是因为他有顾忌;心里的那杆称还没有丢失;而无所顾忌的人,则往往是胜者,因为他的对手不愿意和他出相同的牌。所以他就发了,富了,再与权力勾结上(有钱就可以办到的事情),那就飞黄腾达了。而那些有良心的人,则必是败者,或是另寻一条出路,因为中国向来都是僧多粥少。他们的心灵有多苦,您可否能够体会到?
科学上大家伙谈国家的问题,也是有着切肤之痛,就如父爱子,眼看着孩子的坏毛病在长,他可能就要大打出手。理解吧。当然我也理解您的态度,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都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只有正视我们的问题,认识到我们有问题,认识到问题并不是仅仅存在于表面上,有其深层次的因素,我们才可以去考虑把问题解决好。我们国家的事情才有可能越办越好。
 
发表评论人:[游客]继续交流 [2008-12-24 13:09:50]  
 
我们国家富裕了,这是谁也不会去否认的。否则连基本的逻辑判断都没有了。我们走的这条路,我个人认为,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并没有走错。国家并没有走错。文革以后发展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事情,否则就会亡国。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没有做好两手都硬。精神层面的东西被历史打击垮了以后,并没有再建立起新的可以征服大家伙的理念与信仰。在我们古老的文化里,有十分精华的智慧。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它们。
 

 鸿飞老师学业有很大的成就,其博文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与做法,而于我来讲,不应该因为他于文中一些陈述的观点与己不同就将其中优秀的有价值的东西束之高阁。这本是就是一种自闭的行为。以后会常去拜读。还是要在这里先谢过。

        我想用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尊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交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009-214377.html

上一篇:热爱自由
下一篇:金毛跳入野狐窟-------喜读绥阳兄长出偈语
收藏 IP: .*| 热度|

4 李小文 刘玉平 杨秀海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