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高考过于遥远了,我自己对本科生的录取远比不上对研究生录取的兴趣大,除了在新闻里偶尔看到,基本不会特别关注。以前不理解那句“什么决定什么”,现在有点明白了:自私地讲,对我的工作而言,优秀的研究生比本科生更重要。什么叫“优秀”,真是很难定义。我认识一个清华小伙子,3年半就PhD答辩了,工作极漂亮。而他在清华本科班,是倒数第几名的。原因就是他太喜欢实验了,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就宁愿成绩差也要保证科研时间。
我喜欢很多学校出来的本科生,清华北大科大山大川大武大华中科技大东北师范,都是我的大爱。而本科生嘛,尽管我遇到过不少很不错的本科生,小小年纪在实验室出类拔萃;但我的基本理念还是:大学本科就是让你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依赖走向独立。尽可能地多玩多学多听多看。我自己从来都不特别鼓励本科生早早进实验室,因为很多这样做的孩子并非真的对科研多有兴趣,反而是一种从众心态或者是积累CV的目的。当然如果是为了积累CV,绝对比从众好,早早规划自己的未来,挺好。进实验室,大三暑假肯定不晚。不管怎么说,我更愿意看到有个性有见解的本科生。我自己也做本科生的班主任,如果孩子们想转系,没问题;孩子们不重视什么优良学风班甲团的评选,没问题;孩子们想进或者不想进实验室,没问题。只要他们活得精彩有独立见解,我就高兴。
又扯远了。
从96年进清华开始,我就开始不断遇到状元。记得特清楚,我报到那天进清华南门的时候,走在我前面的女孩子恰好就是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个北京市的状元;然后才知道,状元我们班里有,我的好友里有,我的学生里也有。大家感情不错了,我就敢开玩笑了:“我不歧视状元”。而真正的意思是:状元与否,与后来的发展一点关系都没有。
到现在我认识的大牛们,除了我们亲爱的虎哥,没有一个是状元(好吧,更多的都是没参加过高考的保送生,于是我就嘲笑他们人生不完整,嘿嘿)。当然,我认识的状元们也不像传说中的发展还不及其他人。只能说,在这么一个圈子里,状元与其他人一样一样的,没什么特别突出,也没有什么不如。
有了十几年来对这样结果的认知,我就死活不能明白为何各地各校有那么浓重的“状元”情结,什么你招到多少状元,我抢来多少探花,一个状元要给多少奖学金,云云,至于吗?所以我看到一条清华招生老师说绝对不公布状元录取情况的新闻,就很高兴,本来就没必要嘛。
我经常给我学生讲的是:人这一辈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某一时的成败对于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意味着什么;你很难预料现在的一个决定对未来是正确还是错误。关键是你一旦做了一个决定,你要怎么去做;你一旦有了一个暂时好或坏的结果,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接受。看看诺贝尔奖得主们,既有少年得志如Bragg和Watson者,也有大器晚成如Crick这样的。而我定义的“成功”是任何时候回头看时,笑嘻嘻地说:我不后悔(可不是抄袭韩寒的说法啊)。有了这种心态,不论你是自食其力的农民工,还是转行卖猪肉的,亦或稀里糊涂当了教授的,都是成功者。
我不歧视状元,嘿嘿。也寄语状元们进入了大学之后不要有任何额外的压力。在一个几万人的大园子里,找到自己,坚守内心。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过去的荣誉、辛酸、欢笑、泪水......只是过去。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865-586759.html
上一篇:
做新PI的经验和教训下一篇:
可否减少异地评审?-- 参加“长江学者”答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