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台湾的黄一农院士来我们所做关于“E考据”的讲座,期间讲到他对大陆电子书泛滥的矛盾心情:一方面这些电子书损害了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应当予以批判,尤其是看到自己的书也被人做成电子版;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电子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那些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
同样矛盾的事情也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三年前我曾经为一家出版社翻译了国外的一本关于魔方的畅销书(为避免广告嫌疑,略去书名),出版之后大受欢迎,首印5000册很快卖光,之后一再重印。但去年我在网络上搜索该书时却也找到了扫描版,心中多少有些不悦。但转念一想,这几年自己不知道从网络上免费下载了多少人的著作。况且我当年翻译那本书纯粹是为了“赚吆喝”,稿酬按字数计算一次付清,最后我甚至一分钱没要,让出版社把稿酬直接折算成书寄过来我好四处送人。在那之后无论这本书卖得多好、再版多少次都和没关系。因此网上出现的电子版不仅没有侵犯我的经济利益,甚至还起到了帮我“赚吆喝”的作用,我有什么可抱怨的?
说起来很奇怪,在我们这个文科研究所里,很多人都有对纸质书的偏好,而我则正好相反。对我来说,电子书有如鸦片,习惯了它的便捷之后便不再习惯阅读纸质书。有时候和纸质书偏好者聊天,我们都觉得对方不可思议。关键的分歧在于,我觉得电子书的好处,除了容易获取和储存之外,在阅读感受上也胜过纸质书:字体可以随意放大缩小;方便在电脑上摘抄和做笔记;方便拖曳免去了翻页夹书签的麻烦。还有另外两点可能只适用于我自己,一是我看书时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书本,往往看上一段就要停下来,或思考书中的内容,或胡思乱想些别的事情,或刷一下微博、聊两句QQ。如果读纸质书,这样反复放下书再拿起来找刚才看到了哪里,很影响阅读体验,而读电子书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另一点是可以一边看电子书一边做别的事情,比如我最喜欢做的是边读书边玩《足球经理》游戏,把电子书缩小到窄窄的一条,只显示三四行字,置于屏幕最下方,而屏幕的其他部分为游戏所占据,这样就可以一边看书一边指挥比赛。于是当有人问我在做什么,得到“一边看书一边打游戏”的回答时往往很错愕。
读博以来,由于电子书和电子版本的论文获取十分方便,我甚至已经一年多没怎么去过我们所图书馆之外的图书馆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几个月前为写论文,查找一份网络上找不到的资料而去了一趟国图方志馆,花了大半天时间,复印了一大本抱回来,结果当天就在之前忘记搜索的一个数据库中找到了该书。这让我愈发不愿意跑图书馆了。
养成了电子书依赖症之后,也有缺憾。最大的缺憾便是从读大一时开始十年间养成的经常在图书馆里游荡,以期偶遇某本值得一读的书的那种体验,便不再有机会感受了。还有个问题是我昨天才发现的,为了搜集我们所一位教授的著作,我在网络上搜索了半天却只找到一本,期间还去所里图书馆借了一本台版书。吃完午饭才反应过来:我们所的图书馆里怎么可能没有那几本书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7503-649698.html
上一篇:
看民国学者如何吐槽地理教育下一篇:
听说最近流行耍帅,怪不得认真写博文没人看(附本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