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奋斗】以海为名,奔赴山海,他是邵海洋!
作者: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来源: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编辑:王雨薇 摄影: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添加时间:2024-06-28 10:32:21
双向奔赴,是缘分更是热爱。他是邵海洋,辽宁大连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现任中队中队长,先后担任青马工程学院负责人,育英计划指导学长。曾获国家奖学金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等各类荣誉奖项近30项。
“海洋”名字的由来,寄托了父母的希望,因出生于大连,小时候,父母就希望他能够具有大海般的胸襟,怀揣虚怀若谷的求学态度,未来能够服务于我国海洋事业。
2021年,不负期望的邵海洋如愿考上大连海事大学,他所在的学院和专业也都有“海洋”两个字,是奇妙的缘分,更是心中的热爱,大学期间,他勇于追梦、勤奋刻苦,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今天,和小编一起走进他的“海洋梦”。
奖项展示
浩然奋志忘疲惫,百折不挠谱新章
他积极投身科研竞赛,与星辰同行,随日月同光。围绕机械仿生开展研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他先后前往东北大学、郑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各大高校进行竞赛答辩与项目交流,最终获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龙鼎奖一等奖等科技竞赛类奖项21项。
其中在高校大学生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他担任校学生代表,为我校取得“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事迹受到东大双创记载报道。
“追随光,成为光,发散光”,昔日的追光少年如今也逐渐发散光芒。他曾为2023级新生开展了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报告会,为新生答疑解惑,将自己总结的竞赛经验、学习资料无偿分享给有需要的同学。
他先后帮助7名同学参加科研竞赛、5名同学申请专利,用实际行动发扬海大“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关于互助,他说:“帮助同学的动机并不是获取感激与回报,只希望他们能够从我的试错成本中获取经验,少走弯路,减少沉没成本。在帮助同学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就好像在帮助过去迷茫无助、频繁出错的自己。”
日出东方向中队,勤勉耕耘绽光芒
有担当、能吃苦、会工作、聚人心。他担任中队中队长一职,积极投入中队工作,协助指导员处理中队大小事务,期间累计发布通知公告百余条,组织参与大型活动任务十余次,统计数据达三万余条,工作时间上千小时。
导员有任务他会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同学有困难他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积极稳重的工作态度深得导员与同学们的广泛认可,连续两学年获评“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关于组织,他说:“组织者需要时刻代入同学的视角来看待通知的落实,思考同学们的需求与关注点,以此根据制定活动方案;同时应优化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和沟通渠道,求同存异,进而使各部门合作协调,上下整体目标明确。”
心念碧波存荡漾,共保航运护安康
面对我国航运业受油船侧“无监测设备”可用局面,作为船海专业学生的他也经常在想自己能做些什么。
他积极投身于溢油监测团队的项目优化工作,主持并负责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以实式真招全力攻克创业路上的硬山头。
在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日子里,他的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最终在我校Hi-C空间孵化初创企业,于2023年10月落地成立的铖思软件技术(大连)有限公司,时为全校仅三项之一。
公司运营期间,他担任执行董事一职,力求研发新兴溢油监测系统,致力于解决船舶甲板溢油等多项难题,为我国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关于时间,他说:“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在分配时,应全面了解内在条件与外在环境,分析现实处境,以价值和利益为驱动导向的前提下,节约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以此逻辑判断出处理事务的优先级,实现利益最大化。”
采访的最后,他分享了自己的座右铭:“认知要全面,逻辑要严谨;视野要开阔,思维要创新。”
v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