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教育的灵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c 原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教授,著有《创造思维》等书。

博文

[转载]海大科技新闻

已有 948 次阅读 2024-4-18 07:0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大连海大智慧港口与自动化码头技术研究 助力海运物流更高效便捷

中国交通报2024-04-17 10:08

作者:本报记者 隋雪梅 通讯员 高剑桥

完成自动化码头作业控制与优化系统、港口运营与决策支持系统和航运大数据环境下机器学习与深度挖掘系统三个方向的基础研究工作,实现了自顶至下全产业链式智能化港口作业调度系统设计;与中铁铁龙共同研发多式联运智能服务平台系统,业务范围覆盖全国铁路18个路局集团有限公司,接入全国1000多家铁路集装箱办理站与千余家公路短驳供应商……

大连海事大学自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成为首批高校试点单位以来,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港口技术转化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已为辽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提供了优质技术服务,助力海运物流更高效便捷。

硕果累累 基本完成试点任务目标

4年来,经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大连海大提出了从建设港口前沿技术开发、测试提供实验平台到研发港口自动化与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促进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实践转化,再到培养与引进智慧港口高水平人才的发展方向。大连海大智慧港口与自动化码头技术研究试点任务团队始终瞄准这一方向发力,团队全员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围绕港口设备数据管理平台搭建技术、自动化码头作业调度优化技术、智慧港口运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航运大数据环境下机器学习与深度挖掘系统、港口自动化设备健康管理与面向无人船的码头调度方法研究等5个重点内容展开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试点任务目标,取得了良好成效。

团队构建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集成调度模型与多层次控制方法,开发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调度优化算法,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性的“设备互联(物联网)+云存储(大数据)+云计算(集中调度)”集成化、智能化决策系统。

物流系统优化调度技术、物流智能一体化综合监控管理、港口作业调度智能优化方法等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大连集发港口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完成了物联设备的多阶段协同调度,有效提高了物流设备利用率及装卸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了现代港口物流科学决策水平。

创新驱动 广泛开展联合攻关

4年来,大连海大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紧密衔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积极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港口码头的协同合作,通过与辽宁港口集团等推广应用,有效推动了智慧港口与自动化码头技术研究的统筹发展。通过开设《港口物流》实验课程、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港口智能化建设与管理国际培训班”等,为世界海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研讨的平台,有效促进了与东南亚、南亚等区域国家在港口智能化建设与管理领域的深层技术合作。

大连海大还持续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合作体系,通过与烟台华东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的紧密协作,打造一体化协同典型案例,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与技术升级。2021年至今,先后与长江航务管理局、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综合交通与智慧码头设计建造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

大连海大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与转化工作,通过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奖励,有效促进相关技术实现中试与应用。研究成果《电商物流即时配送的数智化调度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2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智慧港口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获202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批辽宁省港口与物流枢纽数字化重点实验室、东北海陆大通道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大连市智慧港口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级、省部级立项支持38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获软件著作权3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

展望未来,在大连海大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统筹下,智慧港口与自动化码头技术研究试点任务团队成员将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内容,推动学科战略需求与重大创新方向相匹配,高质量完成专项试点任务,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22-1430147.html

上一篇:三棵树
下一篇:[转载]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
收藏 IP: 49.5.158.*| 热度|

3 宁利中 杨正瓴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