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教育的灵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c 原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教授,著有《创造思维》等书。

博文

怀念

已有 2029 次阅读 2022-8-29 15:5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旧文新登

2014-11-3 08:27

阅读:1881

著名书法家王有权、汪育才先生书法作品在我校展出


   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校园文化氛围,由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伯川图书馆、光华书苑、书画协会联合举办的“著名书法家王有权、汪育才先生书法作品展”在图书馆二楼中厅与全校师生见面。

 

 


     
本次书法作品展共展出书法作品近百幅,作品涉及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各种书风,传统与现代并重,极具吸引力。校内外已有众多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并给于好评。王有权老师还现场挥毫泼墨,为展览增色不少。本次展览时间为111316日,展览期间还设有各种讲座。相信此次活动必将推动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

     
王有权、汪育才先生都是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王有权老师博学多才,翰墨文章皆精,潜心书艺数十载,在书法理论及书法创作方面颇有成就。王有权老师传统书法功底深厚,篆、隶、楷、行、草各书体无一不精,并多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汪育才老师对书法有独到的见解,提倡创造性思维,并将这一理论融入书法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极具感染力和时代精神。

(学生记者 赵寿堂)

编辑:田守智 张金章

2003-11-13      来源:新闻中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汪育才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222-84066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汪育才赞

本文原载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网,当年有权老师与我在伯川图书馆的书法展览,受到了邻里大工师生们的厚爱。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德高望重的大工老领导钱令希教授不止一次地会见了我们,钱院士在书法方面深有造诣,他几乎覌赏了我们的每一幅作品,并认真听取了我们的创作体会,不时插话交谈,十分平易近人,絲毫没有一点学术权威的架子。有时遇到他们学校的同学希望与钱教授合个影,老院士也非常慈祥地满足了他(她)们的要求。钱老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仍然留在大家的心目中。[伯川图书舘]大楼上的舘名是钱令希院士的墨宝,此后,大工又建立了一座新图书舘,命名为[令希图书舘]。重发此文,谨表对钱老的怀念。 


*********


IMGP3928.JPGIMGP4256.JPG******


钱令希的力学人生

中国青年网

2022-08-17 05:42北京中国青年网官方帐号

关注


钱令希肖像 钱唐供图



《力学笃行——钱令希传》刚寄到,500多页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我脑子里浮现的,是大连理工大学东山的那栋小楼,走上嘎吱嘎吱响的狭窄木头楼梯,抬头,钱令希老人正在上面等我,笑眯眯的眼睛深深地刻在我心里。



那是2004年老人家第一次把我当作成年人深谈。



拒绝



“我刚拒绝了中央电视台的《大家》节目”。当代著名工程力学家和教育家钱令希,对我这个无锡小同乡说起他刚挂断的电话。



我很吃惊:“《大家》现在多火呀,干嘛不去?你不去谁有资格去啊。”1955年,年仅39岁的钱令希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可谓青年得志,早早就完成了很多人六七十岁还在孜孜以求的目标。



“我是小家。”他以惯用的幽默逗我,然后认真地告诉我,大家,排在我前面的多着呢!



还有一次在北京海军总医院,钱老正要做手术,我为了让他开心就说:你知道吗?好多人都说您是×××之父!



他本来眯得很小的眼睛忽然睁开:“我可不是什么之父!一个国家大工程,要用成千上万人,几十万人的努力。我算什么,不要给我封什么帽子。”他扫过来的眼神一下就刺穿了我心中的“小”,那种羞愧感跨越了十几年仍未消除。



这回读《力学笃行:钱令希传》,其中所录二事,倒令我释怀不少。



一个是1948年,钱令希的《悬索桥理论及分析之改进》在美国发表,于1951年被美颁授年度莫采夫奖。因朝鲜战争爆发,钱令希拒绝领奖。



另一个是他当中国力学学会第二任理事长(第一任是钱学森)的时候,学会提出:“1957-1976年,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和钱令希5位老前辈奠定了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基础。”钱令希看到文稿立刻划掉了自己的名字。人们劝他不要过谦,钱令希说:“既然我是现任理事长,就不能答应这种表述。”而实际上,钱学森在推荐他当第二任理事长时曾由衷地说:“钱令希教授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走到了前面。我十分钦佩!”



后来我想,从1955年当院士到2009年仙逝,他处在别人眼里的人生巅峰期长达54年,定是阅尽了人情冷暖,看透了虚名的无用与无聊。



书中写,钱令希一直清醒地看待自己身上的头衔和赞誉,对一些称谓保持警惕,比如:权威、创始人。



那么他到底是否有资格被称为,权威、创始人、×××之父?



这本由中国科协组织编撰的书中提到,钱令希参与设计了中国近现代最初的铁路桥梁,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及南京长江大桥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带头承担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油港的设计任务和主导了核潜艇的力学计算,以及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建设。



我起身告辞的时候,钱老推荐我看一本书——《院士的足迹》“评价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他看重“足迹”这个词。



我问,这是不是跟您的第一份工作是干铁路有关?



他招招手,又让我坐下。



1938年,钱令希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毕业归国抗日。听说西南边要修建一条铁路,从四川的叙府直达云南昆明,与滇缅铁路接通,为全民抗战打开一条国际通道,他便毛遂自荐当助理员,外号“钱试用”。



“抗战期间中国多缺人才啊,你干嘛没去当大学教师呢?”当时的我满脑子是钱钟书的《围城》,感觉留学归国人员应该被保护得很好。



钱令希答:“当时就想着要抗日,干什么都行!”



他拒绝了留学生本该获得的“照顾”。这年冬天,钱令希跟着一个老工程师在人烟稀少,还有麻风病的疫区进行桥梁踏勘,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140多公里的线路,为一二百个桥梁、涵洞定型定位。



原来,这才是钱令希后来一系列“拒绝”的根子。我忍不住评价:“真是大材小用了!”



钱老摇摇头,“第一年的跑腿对我一生影响重大。”



如今,《钱令希传》记载了他为那段岁月写的总结:让我懂得了知识必须依赖于实践和服务于实践的道理,也使我懂得了任何事情总是平凡的、琐碎的、具体的,但是关系重大,不能有一点疏漏。



这个总结让我理解了钱老在自己肖像照上写的一句话:“我研究力学是为工程服务的。”



力学是一切大工程的支撑,他用了“服务”这很有年代感的词,展现自己潜身于国家大工程之后的心甘情愿。



家训



“你知道钱氏家训吗?”老人说,越老越喜欢反复读它。



钱氏家训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如今的文本分为四个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符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理。每个钱家子孙都要努力向上,看你能走到哪个境界,就要遵循哪段话。



比如说尚在平凡人阶段,修身齐家就可以了:“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但你是优秀人才,已经出人头地,就要在保持私德的前提下,考虑民族、国家甚至人类命运。“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钱令希作为钱镠第36代孙,充分享受到了“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的恩泽。大哥钱临照长他10岁,在学业和成长成人上对他影响很大。而钱临照小学曾受教于国学大师钱穆,在其指导下读了梁启超《墨经校释》。他虽然是英国留学生,但一生研究墨子、《墨经》。墨子乃春秋战国思想家,被称为 “科圣”。他极其节俭、要求自己和弟子直接参加劳动,是中国古代热衷自然科学研究的代表。



钱令希刚从比利时回来就深入荒野民间,用脚步丈量铁路涵洞,也是受到钱穆和哥哥钱临照的感召,有墨家之风。



钱穆曾说:“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即中国人不但具有民族认同的胸襟,并且具有为之奋斗的意愿。”



“民族认同,为之奋斗”也成为这两兄弟一生的执着。后来,钱令希成了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钱临照是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仁者寿,兄弟二人都活到了93岁。



钱镠第33世孙钱学森出自杭州钱氏。据钱令希回忆,1955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一个月后,就到东北考察,与自己深谈。当时钱学森预言:电子计算机将使科学工作从计算困境中解救出来,要把它用在力学工作上。



一语点醒钱令希,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持之以恒地在力学专业的研究生中普及应用计算机。上个世纪70年代创建“计算力学”学科,倡导研究最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此,他冒着风险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到上海开辟新天地。他们研制的一种大型组合结构分析程序被广泛应用到土建、桥梁、造船、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



晚年,钱令希把宣纸裁成很多细长条,用蝇头正楷抄了很多钱氏家训送给朋友和晚辈。我理解,正楷养心、养气,“练书法对您长寿有很大好处啊!”他一笑,指指宣纸,“关键你要读进去!”



如今回想,钱令希一生投身教育、奔忙于全国各地的大工程之间,到晚年,更多地思考故土的精神财富。他嘱咐我:“不要因为自己不姓钱就不读钱氏家训,人的心要放大。你看,我是无锡人,但在大连工作生活的时间更长,也是大连人了。我的口音是鸿声的,身体却更适应大连的气候,所以我既是南方人也是北方人。”



如果说年轻时候的人更愿意扩张、走万里路。到晚年人更想退回到原点,探寻自己在历史中的意义。



对于迟暮的钱令希来说,×××之父无非虚名,而自己一生最终是在书写钱家的这本大书。作为钱镠第36代孙,他无愧于自己的家族。



虚与实、大与小、家与国,当一个人百年之后,可以看得更清。



从力学原理看,要想撬动更大的事业,需要用力、力臂和支点。作用力就是自身的努力;力臂,是放下名利后团结更多的人便可增长力臂。而这个支点,对于钱令希来说,就是钱氏一门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支点就是原点,老了,心就回到了原点。



衣钵



鸿声里,位于无锡市东四十里,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因泰伯墓坐落此处,历代被称为“至德名邦”。围绕泰伯墓和泰伯庙,20世纪初这里产生了最好的教育,也让这里赢得了院士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无锡鸿声钱氏家族的关系图被网络反复传播:钱穆是钱易院士的父亲,是钱伟长的叔叔。钱令希和亲哥哥钱临照同时当选中科院院士。



但只有鸿声里当地人才知道,钱穆钱俊瑞都是钱令希父亲钱伯圭的学生。当地人美誉钱伯圭为院士之父。钱伯圭在乡里办学,主持义庄,到日寇监狱里营救抗日志士;钱令希的母亲家也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华府,世代办学办义庄接济乡里。老钱家爱才爱学问,所以喜欢把女儿嫁给华家,把华家女儿娶进门。钱穆本住七房桥,因慕华家的师资水平求学荡口,之后便留在这里当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因知钱穆家贫,当其前往常州府中学堂时,所用的枕被铺盖钱伯圭代为置办。钱穆80岁以后回忆,自己年方十龄,伯圭师即耳提面命,让他研究中西文化孰优孰劣,钱穆说“揭示此一问题,如巨雷轰顶,使余全心震撼”,让他终身为此做学问。



在我们老家有这样一个故事:



华家女儿嫁给了中了进士的荣家男人,把名贵植物铁线莲移栽过去一部分做嫁妆。上百年后,华家的铁线莲主根死了,便去荣家老宅,移植了新的铁线莲回华府。



在中国的乡村,有很多家族。每个屋檐下都有命运的曲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我老家这片土地,扶危济困是一种民风,而帮人家的孩子成才又是助人中最实实在在地帮。感觉各家就像是围成一圈练习排球的学生,都在奋力扑救,不让乡里乡亲落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帮助别人,其实就在续自己家的香火。



最后一次交流,老人对我说:“我发现,鸿声里我们这代人有个规律,走得越远成就就越大。父母把孩子留在身边的往往没啥出息。”



鸿声里位于无锡和苏州的中间,口音特殊,无锡人听了说这人是苏州人,苏州人听了说这人是无锡人。所以钱令希少年青年时代,这里人坐上船就出外学习了。近的去苏州、上海,远的地方可以是欧洲美国。“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天赋异禀又勤学好问的孩子,义庄会出面资助外出求学或闯荡。



“过去心不可得”,今天读《力学笃行:钱令希传》才算出,钱令希前辈已去世13年多了,鸿声里鸿声里,鸿声阵阵,是游子出行,是远行的人归家。钱家香火不断,衣钵姓钱、也非钱。



最近听说,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钱令希力学创新班,简称钱班。衣钵传承,后生可畏。



古人的话诚不我欺:功成弗居后面的话更重要:弗为不居,是以不去。



堵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

评论列表(10条)

华华华燃b

还真没听说过

08-17 14:01

湖北

回复

侯妙松6b

你没听过的太多了

08-17 16:23

辽宁

回复

大嘴大嘴是大嘴0h

中国的钱氏家族从来都是名家辈出!让我们敬佩不已!

08-17 20:00

安徽

回复

墙里与墙外

摄影领域爱好者

我有幸和钱老有过一次“亲密接触”,去南山他家中拜望过他。万分荣幸!大连理工大学,我的母校。

08-17 23:44

塞舌尔

回复

邰教uv

钱令希 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上海理工大学著名校友

08-17 09:48

江苏

回复

ltf0518

中国钱氏 ,人才辈出!   

08-17 17:25

山东

回复

心回咯

近现代姓钱的有点猛

08-20 19:27

四川

回复

820313gzxgtx

光宗耀祖。

08-17 10:09

广东

回复

来自嘉庚园懂事的木莲

大家风范

08-17 13:24

河北

回复

阳光cbzi自律知行hy

转发了

08-20 09:26

河北

回复

没有更多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22-1353146.html

上一篇:萞蔴子油与书画印泥
下一篇:[转载]用鲜花来打扮世界的人,心里美!
收藏 IP: 59.109.179.*| 热度|

2 刘炜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