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研究生导师如何树人
冯培忠(中国矿业大学)
前面写了一个博客“立德树人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讲的都是一些基本道理,也是对正常人的要求,为什么写,因为社会对导师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如果成为负面新闻,社会影响非常大,大家想想,有几个导师因为水平不够而被媒体广泛关注和操作?但是时不时爆出来的“不让毕业、PUB学生、师生男女关系不清”的舆情对高校教师造成的负面作用多大!教育部通报的九批“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涉及高校的都哪些类型?所以做人是第一位,对导师更是如此,更是基本,有更严要求,更高标准。但是研究生的本质是科学研究,如何做科学研究,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术导师?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都讲的是要有表率,为此导师至少需要经常干六件事。
经常看文献,领略前沿。研究生要经常看文献,要成为一名好导师,也要经常看文献,了解全国、地球、宇宙最前沿,企业界想听大学老师讲前沿,学生也想听导师讲前沿、给指导,前沿的就是刚刚报道的,就是最新的,就在文献里,所以导师要养成经常看文献的习惯,保持自己的前沿性,而不能全部丢给学生,让学生讲文献。从学生的文献中获取信息,那也算一种学习,但不是最本质的学习,然而对于很多年龄大的导师,眼花事多,做到这一点确实挺难,但也要力求做到,至少从学生的文献汇报中分析提取有意义的文献进行专门研究,领略前沿。也有搞工程的导师说,不用看文献,我脑子里20年前装的至少还能用20年,那只能说明工程太滞后于前沿,于赚钱当老板可以,于无人区研究尔耳,或者导师没发现,或没能力发现工程中的科学问题,至少从获得诺奖的可能性来说,否!
经常去采风,了解需求。研究生的课题一般都来自导师,导师如何提出课题,看文献?但文献毕竟是纸上谈兵,容易犯本本主义的错误,导师需要采风,采风是一种调研,是一种研究方法。文艺也需要采风,例如最有影响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了准备节目,艺人需要采风,记得当年一位知名的赵姓艺人就讲每年如何采风、定期采风,深入农村,住在农家采风的故事;作家也需要采风,小学生写作文也需要有感而发,基于观察和思考的写作。怎么采风,工科的导师要经常到企业调研,了解生产过程,技术难题,文科的导师要经常做社会调查,把真正的实际需求搞清楚,从现场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开展前沿研究。如果导师自始至终一直坐在办公室,想着面向航空航天、环境、能源的大问题、舍我其谁的指导着学生,发着看似不错的论文,其本质都是在自娱自乐,自说自话而已,并未掌握科研的内涵和根本,看着文献大谈需求,只能是雾里看花。
经常实验室,保持观察。大多研究都需要实验室,没有实验室也有工作室,实验室/工作室的状态如何,例如安全状态如何?是否用了最新的国标插座?是否串联?是否有相关的各种标记?是否按规范来管理,设备是否正常,是否定期维护,是否需要改装和添置?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提前接受训练?是否有人在做实验?是否有惊喜的新现象?是否有值得鼓励的新做法?学习者总会犯错,是否能及时发现错误并尽早纠正?导师进实验室既是一种常态化的对实验室安全卫生规范的检查,也是一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监督,同时和学生聊两句,也是一种亲切,甚至会有意外的新发现。
经常开组会,保持交流。小时候农村大喇叭一喊,广场开会了,村长队长开始讲,群众发表观点。当老师,系里经常通知开会,当导师也要定期给学生开会,开会无非是研讨工作、谋划工作、布置工作、督促工作。研究生从本科来,对于职业规划,尤其是研究的规划并不是太清楚,需要导师教,组会是最好的方式,可以讲文献、可以讲进展、可以请人讲、可以学生讲,可以导师讲,大约在2014-2016年,我做了50多个组会PPT讲头脑风暴,通过组会,使导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互相了解,启发思维、探讨问题、破解困难,共克艰难,鼓励进展,保证图表有来源、不发生误用,课题有进度。
经常写文字,保持严谨。小时候写作文,但是上了大学基本就没有大型的写作活动了,工作了可能写教改申请、基金申请,个人总结,但是都是基于逻辑的写作,而不是语文的写作,而且一年写不了几次,但是当导师,就需要不断的写作,经常听导师说“现在学生写的啥,需要我一个字一个字修改”,导师可否一个字一个字进行了修改?能否把学生的学位论文认真修改一遍且科学逻辑完全清楚?不见得。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许当年导师是优秀中的卓越,但现在咋样,如何保持长期的韧性?也不见得,所以导师要保持写文字的习惯,因为口语和书面语有显著差别,口语可有口误,可随口纠正,但书面语的文字必须严谨无误。
经常做报告,保持敏锐。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交流,就是互相了解,尤其是前沿的,需要分享,需要纠错,那就要经常做报告,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介绍给世界,听取群众和专家的问题、建议、意见或讨论,听取不同观点人的思考,交叉思考、甚至批判,这样有利于纠错,有利于深挖,否则可能就会落入一条错路走到黑的状态,或者走很多的弯路;同时也听听别人前沿的过程,吸收别人的经验,促进自己的思考和科研;作报告也是一种归纳和总结,回答讨论也是一种思辩。但是目前很多报告没有讨论环节,或者不好意思讨论,使得报告失了些本色,但是仍然要做报告。
要成为一名好导师,核心是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尤其是对具体课题的学习状态,这样才会永立潮头。
注:转载本文请勿用原创方式发布,谢谢。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http://smsp.cumt.edu.c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