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pengpk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pengpku

博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轮回(二)

已有 3064 次阅读 2019-8-4 17:4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最近看到有个经济学家说到国内社会零售数据下滑,但是国内依然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国内很多人没有用过抽水马桶,一方面是企业的货卖不出去,一方面是很多人没法购买。


这个跟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情况有点像,就是工厂把牛奶倒掉,很多人排队领救济品;那个煤炭工人下岗的故事,冬天没有钱来买煤炭,原因是工厂发不出钱,工厂为什么发不出钱,因为工厂生产的煤炭卖不出去。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思考的,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到四次的技术革命,大概是农业、工业,信息化和服务化,其实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广大劳动者到了后期并没受益,财富集中到少数的有钱人手中,像20世纪初的洛克菲勒,21世纪现在的Pony Ma,Jack Ma,身家都是上千亿的,这个在改革开发初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广大的民众,尤其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0%的高收入组是人口大概是6万/年,80%的人口是1.8万每年,如果1.8万每年的话,每个月1500元,扣除衣食住行,自然坐不起飞机,买不了抽水马桶。


其实我国行业之间,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很大,所以这样不均衡的分配机制最终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关系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这种生产关系在早期也鼓励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Pony和Jack们就不会去创业,但是到后面因为环境的变化就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image.png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高善文的观点大概率是有偏差的,https://finance.sina.com.cn/zl/bank/2019-03-08/zl-ihrfqzkc2119360.shtml


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悖论,感觉是人类的宿命,为什么呢,举个例子,早期农业社会被工业取代的时候,因为工业品的价格和附加值高于农业,工人收入就比农民高,在信息化时代,工程师的收入比工人高,在AI时代,掌握AI技术和股权的资本家们收入要比被替代的医生、教师等高端服务业人员要高,人类历史的进步往往是替代人力的过程,也就是消灭工作岗位的过程,让很多人失业,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人种粮食,那农民们分享的可支配收入就下降了,人均创造的价值减少了。


我对AI时代还是担忧的,因为AI可能让很多服务人员失业,从中低端服务人员开始,再到高端服务人员,比如收费、政府事务窗口的,银行柜员等,记得一个收费站人员下岗后由还我青春的例子,我们想象未来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对司机的替代吧,也会造成大量的失业,未来我们人类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工作了,是不是新时代的逆马尔萨斯理论,进一步引申,生产力完全可以养活这么多人,但是因为分配机制不均匀,就是供需失衡反过来抑制生产力的发展。


人均可支配收入本质上就是你创造的收入和商品如何去跟别人交换,如果你是种地,你就两亩地,那你交换的工业品、信息产品和服务就有限了,如果你是富士康流水线的工人,那你创造的工业品,还要扣除资本家车间的折旧,分红和销售费用等,才是你能拿来跟别人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基础,如果你创造的工业品跌价了,那你的可支配收入也就下降,过去20-30年代的案例是钢铁工人,自行车厂的工人,电子厂的工人等等,但是如果你创造的服务和商品具备稀缺性,那么你永远就有跟别人交易的基础,比如你创造的是茅台酒和中华烟。


在产业转移和升级过程中,也就是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大概率造成产业收入的不平衡、贫富分化,这就是宿命。


从另一个维度看,如果这些高等级行业的股权都在大众手中,也就是AI时代的那个平台最终收益权在大众,举个例子,无人驾驶技术的巨头公司股权被中国所有司机师傅享有,那么这些司机师傅也就不太担心失业的问题,供需两旺,但是按照人类的发展规律,这个股权可定是少数科学家和资本家持有的,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师傅失业后坐不起汽车……


Bridge water说人类史上总是这样的循环,贫富分化的一定程度后就是战争,战争导致了资源的再分配,社会再重新发展;看看凯恩斯的观点,政府在萧条的时候,一定要加大购买力度,促进消费和投资,保证就业,从上述的思考角度来思考,也就是说政府赤字化了,其实是发行钞票,通胀,货币贬值,财富缩水,拥有财富的人资产损失掉了,也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再重新发展。


思绪比较复杂,但是也仿佛明白一些道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2499-1192400.html

上一篇: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与社会进步的效率
下一篇:从蚂蚁洞有所启发的大自然奇迹
收藏 IP: 52.229.170.*| 热度|

1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