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制度变革
王元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微信的出现,让很多人不再通过报纸、电视来获得新闻和消息;网络购物的出现,则使很多人不再去商场,坐在家里就可以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谷歌(Google)的人工智能产品阿尔法围棋(AlphaGo)毫无悬念地战胜了人类最顶尖的围棋选手;德国倡导的工业4.0让智能制造、个性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成为新的制造业发展方向。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并且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全面走进我们的家庭、工厂方方面面。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以前的几次工业革命准确地说应该叫“演化”(evolution),因为从兴起到全面开展要几十年的时间,而这次的工业革命是真正的革命(revolution),新的科技革命像海啸一样发生,你刚刚看到一点迹象,大潮马上就到了。想想前面说的这些新技术,微信也好、网络购物也罢,的确是非常快地大面积应用开来。
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样快速地应用确实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也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呢?很多人首先想到要发展技术,因为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科技革命,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目前,不少国家的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布局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研发,应该说这样做是正确的。但是,尽管新的工业革命缘起于技术,但其发展带来的影响却不是靠发展技术能完全应对的!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要有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
首先,在政府、企业和机构内部管理层面要有制度创新。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每个社会基本单位的业务都在造成影响,会使各个单位的管理模式、管理思路发生重要的改变。而且,信息技术与传统业务的结合,即“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几乎所有单位的业务模式,发生改变甚至革命,这必然要求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大学、研究机构,在管理制度上改变,适应技术的进步。比如大规模在线教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也就是慕课的应用,就对学校的管理制度造成挑战。采用慕课的教师上课方式与学生学习的方式,与现在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们课堂做笔记、课后复习练习的方式,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怎样管理好这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让教育与学习更有效果,传统的“教务处式”教学管理以及相应的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模式都要改变,学校的管理制度就要跟着做调整!同样道理,政府在电子政府、移动电子政务以及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智慧城市技术的变革下,必须对政府内部工作流程和模式、管理构架和理念作出新的改变,并固化为新的制度,才能适应技术对政府管理的要求。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生变化,对制度创新的需求是广泛的,需要社会的每一个单位与部门做出变化予以容纳。
其次,在宏观的国家政策、法规和法律层面要有新的制度安排。新技术革命或者说新的产业革命、新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个人、在一个单位的内部,它会改变很多行业的业态、对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影响,在社会、国家层面产生与过去不同的形态,需要国家在合适的时候,根据技术进步引起的变化程度,通过制度予以规范。以网络约车为例,这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新出租车服务模式,它不但对传统的出租车业务造成冲击,致使不少国家的出租车司机游行、围堵网约车,还产生不同以往的劳动关系、客户—服务关系,共享经济的出现使人们的产权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样就非常有必要像中国交通部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那样,让这种新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有章可循。当然,对这个管理办法究竟制定的是否合适,是另外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是特别需要的。实际上,不仅仅是网络约车服务要有制度安排,对其管理,上面提到的慕课、电子商务同样都应该有制度,对个人、单位等行为予以规范,同时也是在对这些新出现的生产、服务模式予以支撑。
对于网络交易,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2010年制定《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修订为《网络交易管理办法》,2017年根据形势发展又做了修订。而对于慕课,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文件,但是,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慕课的发展可能就会面临一些阻碍。比如,不同学校之间的慕课学分能否相互认定、除了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制作的慕课课程能否进入学校,国外的慕课课程该怎样认定?等等,有很多的问题伴随慕课等新的教育技术出现,需要制度上予以确认。也只有这些问题在制度上得到答案,慕课等教育新技术才能蓬勃发展。只有在制度上创新,教育才能在技术的推动下,向更高的形态发展。制度方面的创新,同样不仅仅在教育上需要,未来几乎在每个领域,由于技术创新,都会面临旧制度难以适应、新制度供给不足的局面。这就是说,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政府管理面临很大的挑战,面临大量繁重的新制度创新工作。
面对新的科技革命、新的产业革命,只是制定政策、法规是不够的,还需要法律调整才能把这些新技术、新产业以及由此导致的新的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社会等关系予以接纳。这样说有点抽象,让我们看看无人驾驶汽车的例子。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应用,很多中国人觉得那会是很遥远的。但实际上,无人驾驶汽车应用从技术上看已经成熟。2016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著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上说: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已经成熟。他在文中写道:“在我总统任期的七年半时间里,自动驾驶汽车已从科幻小说中的幻想演变成正在兴起的现实,而且有潜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的,很多技术专家和相关公司的高管都发表过相同的观点。那么,无人驾驶汽车为什么还没有大规模上路呢?很大程度上是现有技术法规的限制。各个国家的道路交通法,允许无人驾驶的汽车上路行驶吗?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责任该怎样认定?这些法律上的问题解决,技术的产品才有应用的空间。
美国有几个州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制定了严格的规定,而其他一些州则未作任何规定。美国参议院的议员透露由于旧的交通法规和新技术不相容,美国将制定无人驾驶汽车法案的监管准则。而在2017年5月12日,德国联邦参议院投票通过了该国首部关于自动驾驶的法律规定,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条件下代替人类驾驶。这使德国成为世界首个制定无人驾驶汽车法律的国家。无人驾驶汽车只是一个例子,未来还有很多技术产品,需要修改、制定法律,才能得以在社会上应用和发展。
那么,是不是做了相关的制度创新,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就能够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了呢?还不够!新的工业革命,对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关系造成影响,国家还需要对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予以思考,提出更深刻的制度应对方案。刚刚在中国大连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就是要提醒人们在看到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新的舒适和便利的时候,更要关注那些由于技术创新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的人们。比如,由于机器人的应用,很多工厂的工人要失业了,由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少诸如从事银行前台接待员、办公室文秘工作的白领要失业了。国家对于这些人该怎样不让他们的生活受到大的影响,个人不承受过大的痛苦?该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能够早日找到新工作?另外,新的技术革命,进一步加大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导致一些人占据社会过多的资源,而大部分人收入停滞不前。这方面在欧美社会已经导致新的社会问题,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在一些国家的兴起,已经改变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生态,甚至对世界秩序也造成影响。如果不对这样的趋势予以遏制,人类可能再次走向二十世纪初所经历过的灾难。
这不是危言耸听,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之时,人类特别需要在制度上做深层次的调整和创新,让新的工业革命驱使人类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该怎样做呢?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很好的案例,但一些有识之士的思考和探索,很值得关注。比如,对于机器人的应用,微软公司创始人、原CEO比尔•盖茨(Bill Gates),这位靠研发计算机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成功,而成为世界首富的曾经技术专家,就倡导要对机器人征税,把征税得到的钱用于资助那些受机器人影响的人。还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前署长凯末尔•德尔维斯(Kemal Derviş)在讨论建立通用基本收入(UBI,Universal basicincome),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不会因为技术进步而受到大的影响。还有学者做了更深的思考,近来美国哈佛大学丹尼·罗德瑞克(Dani Rodrik)教授等提出:政府要全面参与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阶段,在科技创新产品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同创新的企业家一起承担创新的风险,分享创新收益,然后再把创新的经济成果分配给大众。他建议应该像当年做好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那样,从更深的层面上调整政府支持创新做法,避免科技企业家成为创新寡头,减少社会的不平等,从而建成“创新国家”。当然上面的这些建议和思考,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这样的思考和探索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政策和法律制定者参与其中,为人类的未来做好制度准备。
对于工业革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认为,工业革命与其说是技术革命,不如说是一场制度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发生,诺斯认为是英国的社会制度:有限责任公司制度、金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有英国的民主制度,使得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引导的新技术革命在英国发生,导致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从而使人类迈上工业化的道路,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现在,人类又处在新的工业革命前端,只有做好制度变革和创新,人类的未来才能像过去几次工业革命一样,造福人类,彰显文明的光彩!
《环球时报》2017年7月4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