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ngk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hongkx

博文

莫言经典作品《蛙》(2009):讲述新中国农村生育史

已有 3343 次阅读 2016-1-10 11:1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莫言经典作品《蛙》(2009)

讲述新中国农村生育史

 

莫言,原名管谟业,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简历


1955217日生于山东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硕士学位。

1997年调至《检察日报》工作。

2006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莫言以10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20位。

2011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111月受聘请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20111124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5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201210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9年底出版的《蛙》于20118月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蛙》中姑姑的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一名从医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色彩。在高密,不知道有多少个新生命经她之手来到这个世界,所以她被乡亲们视为“送子娘娘”,她是个隐去了年龄和辈分的圣母级人物。

   《蛙》的最大创新则主要体现在姑姑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她使人们首次触摸了中国五六十年代乡村女妇产科医生的经历和灵魂, 还引发了读者深深的共鸣,是一个成功的“不重复”。“故事是很容易重复和衰老的, 与农民工、计划生育等这些时代语词相关联的故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褪色和陈旧甚至退出人们的记忆,但凝聚了普遍人性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会永存的

  2005年,莫言被授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时,得知喜讯的父亲曾这样问他。2012年,莫言又获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不知道父亲会作何感想。那个在高密山头放牛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的作家。

   莫言小时候的他曾在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吃。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他可以一天三顿吃饺子。我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

   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我们村子里,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隋唐演义》这种古典章回体的小说。

   莫言酷爱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小学三年级时就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小学五年级时开始读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文革"爆发辍学在家,无书可读的时候他甚至读《新华字典》。

  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帮别人干活,跟别人换东西什么的,把村里的这几本小说看完了。当时我以为我已经把天下所有的书都读完了。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和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这就需要到民间去寻找,文学真正的丰富资源,还是隐藏在民间。当然我说的民间并不仅仅是荒凉的偏僻的农村,城市也是民间。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实际上是借助了这两种力量。

《蛙》用书信体,这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它的好处是非常自由,可以从1958年一下跳到2008年,把姑姑50年从医生涯中最具表现力、最能塑造人物的故事元素给提炼出来。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949368.html

上一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故居: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图片
下一篇:胡立伟:中国画年年红,镌刻如烟岁月!
收藏 IP: 121.226.9.*| 热度|

2 许培扬 陈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7 0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