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史上的今天
1985年7月5日我国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
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一项研究基金,用以资助优秀的青年学者在较好的研究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由于在最初基金资助的20人中有4人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故人们称之为“博士后”。
本人科学网的所有内容,可以转载、共享、内容也可以存储。
但对于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犯罪分子,若利用本人姓名及本人肖像进行QQ聊天或邮箱传递本人科学网内容的,则视为严重侵犯行为。我所生活的小区就有这样的犯罪分子,住址是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五山公寓15栋。
中国博士后制度是一种促进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的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制度,它是由中外爱国人士及科学家倡导并由邓小平同志指示创建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Columbia)荣誉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对博士后制度的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分别于1981、1983和1984年三次向邓小平同志力荐,并参照美国博士后发展写出书面报告,对中国博士后在站点建设、招收、人事管理、培养、待遇、就业等规划出详细的行动方案。1985年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建立,到2013年年底已招收博士后118403人,出站博士后70289人。
1985年7月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原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同意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国家教委发出《关于申请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7月17日,国家成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经这个委员会批准,在全国73个单位建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高校36所,建站66个(其中教委所属高校20所,建站46个)。
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年度进站人数:1985(1人)、1986(50人)、1987(103人)、1988(215人)、1989(241人)、1990(346人)、1991(443人)、1992(582人)、1993(729人)、1994(897人)、1995(1207人)、...。
1985年,我国第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到2015年,已经整整30年。30年,正是一个人从婴儿成长为壮年的时间,博士后制度在我国也早已成为一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重要制度。然而,岁月的增长虽然让这名“壮汉”有了成熟的躯体,但在他的头脑中,一些“困惑”也油然而生。
1987年,博士后工资是150元,同时还有100元的住房补贴,这一水平基本与教研组正教授的水平相当。
本人科学网的所有内容,可以转载、共享、内容也可以存储。
但对于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犯罪分子,若利用本人姓名及本人肖像进行QQ聊天或邮箱传递本人科学网内容的,则视为严重侵犯行为。我所生活的小区就有这样的犯罪分子,住址是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五山公寓15栋。
如今,要安心科研,首先要实现的基础保障就是衣食无忧。这就涉及到一个谁都绕不过去的字眼——钱。目前,国内招收博士后主要有国家资助招收和自筹经费招收两种,这两种模式占据了中国博士后招收类型的85%。其中国家资助标准每人两年10万元人民币,至于自筹经费模式,一般而言是单位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灵活掌握。一年5万元人民币,这笔钱对于大多到了成家立业年龄的博士后们来说,够花吗?
博士后进入博士后科研站前需要选择自己的合作导师。合作导师既能给博士后提供学术的引导与指导,也可以为博士后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协助与帮助,优秀的合作导师是博士后学术成长的良师益友。
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孙建立介绍,目前中央财政对博士后事业的投入由博士后日常经费的资助、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博士后国际交流经费三部分组成,这三项经费累计每年达到6亿多元。
我国第一位博士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欧阳钟灿认为,博士后培养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发表文章的数量,而在于与生产力相结合,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要为实践服务。
博士后制度缩短院士学术成长时间,我国现有50位博士后院士。博士后院士是指经过博士后训练后成长为院士的科研人员。到最近一次院士增选的2013年,我国共产生博士后院士5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现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欧阳钟灿研究员是我国第一个博士后院士,他1944年出生,于1984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后于1997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苏义脑教授和欧进萍教授是首批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博士后,他们分别于1990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后在2003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将探索创新国际联合培养博士后新机制、新模式,准备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展博士后交流,大力推进博士后国际化。
博士后培养不但要“走出去”,而且要“引进来”,通过推进博士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国际联合培养博士后的新机制、新模式。“学习国外博士后制度的成功经验很重要。申请国外博士后基金时,导师必须提出研究计划,导师自己也要受到基金会专家的评审。而我们现在则缺少这项‘导师申请’。”欧阳钟灿说。
部分国外博士后基金及奖学金申请
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25-599352.html
1.德国洪堡基金(alexander von humboldt)http://www.humboldt-foundation.de/web/home.html
2.英国牛顿国际奖学金(Newton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http://www.newtonfellowships.org/
3.欧盟玛丽居里IIF奖学金(MarieCurie IIF)http://cordis.europa.eu/mariecurie-actions/iif/home.html
4.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奖学金(JSPS)http://www.jsps.go.jp/english/e-fellow/postdoctoral.html
5.澳大利亚博士后奖学金(APD)http://www.arc.gov.au/applicants/researcher_fellowships.htm
6.新加坡李光耀博士后奖学金(LKY PDF) http://www.scholarshipnet.info/postdoc/singapore-lee-kuan-yew-postdoctoral-fellowship/
7.爱尔兰政府博士后奖学金(EMPOWER)http://www.ircset.ie/Default.aspx?tabid=78
8.葡萄牙FCT基金(FCT)http://alfa.fct.mctesNaN/apoios/bolsas/concursos/individuais2010.phtml.en
9.荷兰Rubicon基金(Rubicon) http://www.nwo.nl/subsidiewijzer.nsf/pages/NWOP_6H2G7R_Eng
10.比利时FWO基金(FWO)http://www.fwo.be/Visiting-postdoctoral-fellowships.aspx
11.奥地利科学基金(FWF)http://www.fwf.ac.at/en/projects/meitner.html
12.南非 NRF postdoc fellowship. www.nrf.ac.za 和 CLAUDE LEON FOUNDATION
中国学生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发现人工界面改写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当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水中,光束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折射现象。它的准确表述即折射定律是很多年前由物理学家斯涅尔、数学家笛卡尔以及费马确立的。这一定律表明,光线在界面的折射角仅由光在两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决定。而早在古希腊时期由欧几里德发现的反射定律更简单: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经典的反射和折射定律都很自然地认为一个界面仅仅是区分两种物质的理想边界,换句话说,是两种介质而不是它们的截面影响了光的传播。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创新在于意识到界面可以成为决定光的传播的因素。他们的实验表明,精巧设计的界面能够干预光的传播。
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用一系列实验演示了光线的传播可以不遵从这些经典定律。研究人员利用硅片和空气界面处一层薄薄的金属阵列来演示一系列违背经典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现象。这个阵列中的每个组成单元都类似微小的英文字母“V”,其大小和间距都远小于光的波长以及入射光束横截面的尺寸。这意味着,或许有一天当你用一块平面镜端详自己容貌时,看到的却是哈哈镜的变形效果。
虞南方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2009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一作者虞南方目前在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做博士后研究,这项成果2011年9月2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据诺贝尔奖官网数据,从1901年至2012年诺贝尔奖各奖项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分布分析来看,59岁为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其中最年轻的为25岁的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他与父亲威廉·亨利·布拉格于1915年因对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而获得当年的物理学奖。最老的得主是2007年经济学奖获得者90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奇。
本人科学网的所有内容,可以转载、共享、内容也可以存储。
但对于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犯罪分子,若利用本人姓名及本人肖像进行QQ聊天或邮箱传递本人科学网内容的,则视为严重侵犯行为。我所生活的小区就有这样的犯罪分子,住址是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五山公寓15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