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乌鸦与狗——看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已有 10402 次阅读 2016-8-27 08:12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孝道, 生态环境, 动物福利, 山海经, 三足乌

乌鸦与狗——看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只听说过乌鸦与狐狸的故事,怎么这里说起来乌鸦与狗来了?

乌鸦与狗都是动物,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乌鸦是鸟类,中国古人称之为飞禽。狗是哺乳动物,我们的古人称之为走兽。这是一个不同之处。乌鸦是野生动物,狗则是人工饲养的,过去称家畜,如今主要是宠物。这是又一个不同之处。

照理来说,乌鸦与狗是两种动物,并无好坏之分。但是在如今绝大多数人看来,乌鸦是不祥之物,很讨厌它。而对于许多人来说,狗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但是,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这两种动物的命运即人们对它们的态度,与现在绝然不同。对于乌鸦,古人是崇拜之至,而对狗却认为下贱之极。

先来看古人对乌鸦的态度。乌鸦这个词是后起的(虽然这两个字古而有之),古人就直接称乌。《说文解字》:乌,孝鸟也,象形(烏,孝鳥也,象形)。烏和鳥都是象形造字,由于烏体黑,以至于人们看不清它的眼睛了,所以中间少了一点。而直接称其为孝鸟,表明了汉代人对它的尊崇。之所以称其为孝,是因为古人认为“乌能反哺”。正如李时珍所总结的: “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长大后)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本草纲目·禽·慈鸟》)

孝是古人最尊崇的品德。所谓“百善孝为先”。《论语》第一篇第二段就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汉代开始,除开国皇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基本上都有一个孝字,可见各朝各代对于孝道的重视。而乌鸦的孝鸟名声,足以使得在官方有稳固的地位。

在汉人称乌鸦为孝鸟之前,乌鸦就有极好的名声,被认为是吉祥和有预言作用的神鸟。

《诗经·小雅·正月》云:“哀我人斯,于何以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毛传》对此解释道:“富人之屋,乌所集也。”也就是说,乌鸦都懂得落在富人的房子上,老百姓也应当求明君来治理。

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史记·周本纪》说到周武王召集诸侯时,“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于是各位诸侯都说:“纣可伐矣”。

汉·应劭《风俗通义》说:“上(指汉明帝)东巡泰山,到荥阳,有乌飞鸣乘舆上。”明帝大喜,赐二百万,令亭壁悉画为乌。

据唐李勉《琴说》说,汉末的何晏被抓在监狱里,有两只乌鸦停在他们家屋顶上,何晏的女儿说:“乌有喜声,父必免。”就作了一首琴曲《乌夜啼》。也有人把这件事说成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作者)因事触怒文帝,待罪囚禁于家,其妾夜闻乌啼,以为吉祥。后刘义庆果然获释,就作了《乌夜啼》。不管是否真有这样的事情,它总说明当时的人们认为乌鸦在屋顶上叫是一件吉祥的好事。

在更早得多的文献《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就是说,乌是每天背负着太阳的神鸟。据说这种神鸟有三足,被称为三足金乌。《淮南子·精神训》说:“日中有金乌,月中有玉兔。”因此,古人把金乌和玉兔作为太阳和月亮的代名词,在以后两千年中,无数文人把金乌和玉兔写进他们的诗文之中。一直到现在,传统戏曲舞台上仍然把一面画着金乌的旗帜代表太阳。“金乌坠,玉兔升”成了戏曲中表示从黄昏到天黑的“俗透了”的唱词。

总而言之,在千年前的古人那里,乌鸦的名声是很好的。而后来,它的命运就变坏了。人们认为它是最讨厌的一种鸟,乌鸦一叫,就会有祸事临头,甚至要死人。把总是预言坏事的人称为乌鸦嘴,如此等等。

狗的名声与命运正好与此相反。

在古人那里,狗的名声极坏,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憎狗”和“厭狗”。文化首先表现在语言上,我们来看看我们汉语中带有狗或犬的词语吧。前两年,我曾经写过一篇《狄拉克距离与东西方对狗的憎爱传统》(2014-06-19)。在那篇文章中,我抄录了从《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成语大辞典》等辞录下的有关狗和犬的几乎全部词语。如今拷贝在下面:

狗宝;狗吃屎;狗豆子;狗苟蝇营;狗獾;狗急跳墙;狗尿苔;狗皮膏药;狗屁;狗屎堆;狗头军师;狗腿子;狗尾草;狗尾续貂;狗熊;狗血喷头;狗蝇;狗鱼;狗蚤;狗仗人势;狗蹦子;狗刨;狗碰头;狗气杀;狗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犬齿;犬马;犬儒;犬牙;犬牙交错;犬子;巴尔狗;哈巴狗;疯狗;海狗;看家狗;狼狗;画虎类狗;梨狗;鬣狗;猎狗;指鸡骂狗;落水狗;鱼狗;狮子狗;走狗;鸡零狗碎;狐群狗党;洒狗血;兔死狗烹;土狗子;鸡犬升天;鸡飞狗叫;狼心狗肺;蝇营狗苟;警犬;鹰犬;猎犬;丧家之犬;大犬座;鸡犬不宁;桀犬吠尧;狂犬病;蜀犬吠日;狗党狐群;鸡鸣狗盗;狗盗鼠窃;狗颠屁股;狗吠非主;狗吠之惊;狗急跳墙;狗马声色;狗拿耗子;狗行狼心;狗血喷头;狗咬吕洞宾;狗杖官势;狗彘不若;狗彘不食;犬马齿索;犬马恋主;犬马之诚;犬马之报;犬马之心;犬马之养;犬牙差互;犬牙交错;犬牙鹰爪;犬牙磐石;犬牙相制;狗苟;狗马;狗屠;犬戎;狗恶酒酸。

在上面这近百个词语中,除了一部分中性的名词如狗宝、狗豆子之类的之外,基本上都是表示憎恶、讨厌、轻蔑等意思。在我们的传统语言中,要找到一个关于狗的“好话”真是难得很。语言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形成的,大量语言中反映出的传统思想是最真实的,这决不是人们随便解释所能给出的。从中确实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狗的态度。

当然,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认为狗是他们的好朋友,甚至最好的朋友。有人甚至愿意为狗去做违法的事情,例如到公路上去拦截车辆、去殴打和侮辱他人等。

为什么国人对乌鸦与狗的态度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原因很简单,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说得更直率些,这是中国人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结果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乌鸦是食用不洁之物的,从而本身也是不洁的。乌鸦代表着罪恶、说谎。而狗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则是友好的、忠诚的。

那么,是不是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乌鸦和狗的看法比中国传统文化高明呢?

显然不是。无论是中国古人认为的乌鸦是孝鸟、代表吉祥和预言好事,还是西方古人认为乌鸦的不洁、欺骗和罪恶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无稽之谈。同样,中国古人的厌恶狗和西方人的喜欢狗也是他们在不同生活条件下自然养成的感情(详见本人博文《狄拉克距离与东西方对狗的憎爱传统》),并无先进落后之分。吃牛肉不吃狗肉并不比吃狗肉不吃牛肉更文明进步。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会接受这些西方人的思想、感情和习惯呢?

中外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并非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实际上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在进行着。即使是基督教等宗教的思想,也是早在唐代东西方大交流的时候就传到了中国。像对乌鸦的不良看法和对于狗的亲近感,也是早就对中国人有所影响,但是,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占压倒的优势。其原因是古代西方的生产力并不对中国构成优势。相反,那时候他们中许多人还欣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思想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一切旧生产力。正是依靠着这种强大的生产力,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敲开了一直在亚洲东部大陆称王称霸的中央之国的大门。也使中国人看到了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包括物质上的和思想文化上的差距。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每个人看看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世界,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就连我们引以自豪的纸张,也早就是西方人改造过的了。我们应用的科学技术更是西方的产物。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所写的语言都受到了西方语言的极大影响,现代白话文的许多词汇、句式都是从西方学来的。无论是民主自由的思想,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都来自西方文明。

自古以来,所有社会占优势的思想,都是统治者的思想,都是有钱有势者的思想。社会的风俗,都是向统治者的习俗、向有权有势者的习俗看齐的。古人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之类的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您看那些明星们的穿戴、打扮一定漂亮吗?剪着的奇形怪状的发型一定好看吗?并不见得,但是就是有这么多少男少女去模仿,甚至可以成为时尚。中国人在接受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同时也接受了一些并不先进的文明意识。

如今许多人接受了西方人对于乌鸦和狗的看法,其原因大致如此。

但是,西方人的思想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在日益全球化的时候中,不但西方人,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前进。对于乌鸦,现代人想到的不再是丑陋、罪恶,而是把它平等地视为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的一员,看到的是它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对于狗,现代人也不仅仅从一种朴素的感情出发,而是更看到了动物的福利,对动物生存状态的改善等等。这种思想也正日益成为现代人共同的思想

相关博文:《狄拉克距离与东西方对狗的憎爱传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0458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98994.html

上一篇:对于一份报告的不同报道
下一篇:对副教授抄袭本科生事件评论的评论
收藏 IP: 39.64.94.*| 热度|

20 蔡小宁 武夷山 徐令予 姬扬 黄永义 逄焕东 王永安 戎可 赵美娣 文克玲 姚伟 陈南晖 汪晓军 岳东晓 zjzhaokeqin xiyouxiyou mxt110 xlianggg guhanxian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