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用另一种眼光看问题

已有 5587 次阅读 2013-12-27 08:09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评论, 传统文化, 古人, 仁义道德, 世说新语



古人写的文章,流传至今被我们读到的,总是人们已经读过的。不但读过,读过之后,往往有些评论,评的人多了,就有一些近乎结论的看法。我们今天读到的书,往往向我们介绍这些“结论”。我想,我们看这些书,除了知道前人的看法之外,各人还是可以用不同的眼光,看到另外一些方面。

下面一段名段,引自《世说新语·德行》,好像曾经编入过教科书,现在的少儿读物上也常常可见: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华歆两位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一般书上都说,这段文字说明了管宁不慕荣华,不贪金钱,而华歆却贪图荣华富贵。我们且不管历史上的管、华两位究竟如何,单从这一段文字看,似乎不很实在。特别是第一件事,简直有点可笑。两个人一起锄地,看见地里有金属片,连拾起来看一下都不行。不拾起来,你怎么知道是什么东西?凡事都需要观察,调查研究以后,再得出结论,决定应当如何去做。这里被颂扬的管宁并没有求实的精神,上一点纲来说,这恐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糟粕。

下面的几段,都取自《世说新语》。

1.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着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译文:  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忍饥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轮流做饭给他吃。郗公常常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说:“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两个孩子吃。后来两个孩子都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的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了三年的丧。

郗鉴是东晋初年的大人物,官至太尉。这一段是说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仍不忘对他后辈人的关爱,这是不错的。我看到的则是旧时中国因为战争和灾荒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像郗鉴这样的大人物都活不下去了。村民们只能够供郗鉴一个人吃饭,而不能再供两个孩子。这不是乡民们不爱孩子,真的是没有办法。前些天,看到科学网博客孟庆仁先生的博文《瓦房村旧事(之三十三)五奶》,说的是他家乡在40年代发生的事情,也是有两个孩子。当然,郗鉴的这个故事中也有虚的成分,郗鉴的两颊真是不小。

2.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译文:  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有一辆很好的车子,凡有人来借,没有不借给的。有一个人要安葬母亲,很想借阮裕的车,但没敢开口。阮裕后来听说了这事儿,感叹说:“我有车子,却让人不敢来借,还要这车子干什么?”于是就把车子烧掉了。

 在古人那里,车是非常宝贵的。颜回是孔子最宠爱的学生,如同儿子一般。颜回死了,他的父亲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回买“椁”,孔子拒绝了。其原因一方面是颜回不应当用“椁”,另一方面是因孔子是大夫,出门必须坐车。一般认为,这个故事说明了阮裕的大方。这是对的。但是,由阮裕乐意把车借人办丧事一事,我想到了前些天的一桩新闻。某地发生事故,借学校的汽车拉了尸体,引起家长们的不满,认为不吉利,使孩子们感到了恐怖,媒体也赞同家长的观点。看来今人还真不如阮裕这样的古人达观。

 

3.  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主簿请付狱考众奸。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译文:  陈仲弓做太丘长时,手下有个仆役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的真相暴露后,陈仲弓就派人逮捕了他,并处以死刑。主簿请求陈仲弓将这个仆役交付狱吏查究其他罪行,陈仲弓对主簿说:“欺骗君主是不忠,说母亲生病是不孝。不忠不孝,这个罪再大不过了,再追究其他的罪行,难道还有比这个更大的吗?”

这位仆役所做的事情,有点岁数的人大概都不陌生。前些年,为了请假,谎称母病,拿出“母病速归”电报的,比比皆是。可是,这位仆役却很倒霉,偏偏遇上了陈仲弓,丢掉了性命。陈仲弓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寔,汉末有名的君子,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后汉书》说他“据于德”、“安于仁”、“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这位仆役所做的事情无疑是错误的,但也仅仅是错而已。这个错误能够被“上纲上线”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的程度,从而必须掉脑袋,却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得到和做出来的。如此的“仁义道德”,真有点让人不寒而栗。

 

4.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译文:郑玄投在马融门下做学生,却三年不得相见,马融让他的高足弟子代为传授而已。有一次,马融推算浑天星辰,却总不合,各位弟子也莫能解。有人说郑玄能解,马融让人把郑玄召来算,一下子就解决了,大家都佩服得要命。郑玄学成,辞别老师要回山东,马融感叹道“礼乐都要转到东方去了”。怕郑玄独自出名而心生忌妒。郑玄亦担心有人追来,就坐桥下,在水上穿着木屐。马融运转关于周易的木盘,计算着郑玄的状况,告诉弟子们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必死无疑。”就不让弟子们去追了,郑玄最后幸以得免。

马融和郑玄是汉代最出色的大儒。我们今天能够看得懂很多先秦的文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感谢他们两位对先秦书籍的注解。《世说新语》上的这个故事,许多人不相信,认为马融这样出色的大儒,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一定是有人诬陷他,“贼夫人之子”。南朝梁代给《世说新语》做注的刘孝标,就是这个观点。不过我看这一段,倒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马融颇有些今天的“大牛”的样子。据《后汉书·马融传》,马融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今日大牛也是学生众多,研究生投入门下,不说“三年不得相见”,也是“相见长日稀”,“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大牛们的排场也很壮观,至于是不是奢侈、是不是腐败,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次,对郑玄的猜忌,即使马融很宽宏大量,他的“高足弟子”却很难说。很可能是弟子们要追杀郑玄,马融和了一下稀泥,说郑玄必定已死,不必追杀了。一个学派内部,为了名利二字,各方闹起矛盾来,有的时候真的跟江湖上争头把交椅相似。弄得杀气腾腾,也并不少见。就在马融、郑玄他们时代的五百多年以后,号称净土的佛门之中,禅宗六祖慧能一得到五祖弘忍所传的衣钵,就急忙南逃,但还遭到其他佛门弟子(有人说是神秀的弟子)的追杀,藏匿了很多年才敢出山。这是真实的事情,六祖慧能自己说的。再来看看现实的情况,为了争得某一或大或小的领域中“带头人”角色,师生、同窗或好友弄得撕破脸皮,不共戴天。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常见了,只是最后解决的方式各各不同罢了。

上面这些故事,都是讲有关古人的仁义道德的。倘若不只是躺在前人的结论上,自己再从另一个角度去仔细看看,是否能够有新的体会,真还是蛮有趣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53265.html

上一篇:把人退化成计算机——从探索学生语文水平低的原因所想到的
下一篇:闲说“元旦”
收藏 IP: 119.162.51.*| 热度|

3 郑小康 刘洋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