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詹姆斯·韦布望远镜的译名说起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詹姆斯·韦布望远镜终于在去年底成功发射升空。
这个被称为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强大的太空望远镜,之所以这样命名,是为了纪念美国国家航天局的第二任局长詹姆斯·韦伯(James Webb)。这个望远镜的英文名称是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译成汉语的名称是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
这里,同一个人的姓氏,Webb,被翻译成了两样:韦伯和韦布。对于不熟悉情况的人,总归不大好,容易引起疑问。
另一方面,被翻译为“韦伯”的著名人士很多,而对应原文的写法有Weber,Webber,Webb等。如德国物理学家威廉·爱德华·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磁通量的单位“韦伯”即以他的名字命名;NBA篮球运动员克里斯·韦伯(Chris Webber);著名美国新闻记者加利·韦伯(Gary Webb)等。这些韦伯由于西文的写法不同,似乎并不是一个姓氏。
这样,同一个人的姓氏,被写成了不同的汉字,而不同的姓氏却写成了相同的汉字,这就容易被人误解。
同一个姓氏,被翻译成完全不同的汉字,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例如美国前总统Trump,翻译过来的大名众所周知,而知名台球运动员Trump,则翻译成特鲁姆普。塞尔维亚网球运动员Novak Djokovic在我国的不同媒体上分别写作德约科维奇(例如央视)和焦科维奇(例如新华社)。
有些时候,同一个人姓名的不同的翻译简直使人很难相信这是说的同一个人。
人名是这样,地名也是如此。比如我有一个同学生活在美国加州的San Diego,我告诉他,中国的地图上标的是圣迭戈,他说什么也不信,说那里华人都说圣地亚哥,直到我给他看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他才相信(该地在1950年代我读小学时尚译成圣地亚哥,对此我有深刻的印象)。
总之,外国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正确的信息交流。
怎么才能够避免这样的混乱局面?似乎可以有下面的这样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在人名或地名的译名后面用括号注明原文。这样虽然可以说是不会产生误会了,但是太过麻烦。
第二种方法就是把人名或地名直接用拉丁字母表示,不再翻译成汉字。
这里所谓拉丁字母,实际上就是我国的26个汉语拼音字母,与26个英语字母一模一样,没有差别。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文字壮族的文字也是拉丁字母。
这些字母在我国只要是读过小学的人可以算全都认识。所以,用它们来拼写外国人名或地名并不会给读者增加不可克服的困难,只是一开始在阅读是会感到不很习惯。
这种方法在某些新媒体上已经得到了运用,但是在出版的书籍和报刊上似乎还不能这样做。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我国文字的“纯洁和健康”,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足够的包容度。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心。
过去我们没有阿拉伯数字,后来在文章中夹杂了许多阿拉伯数字,天也没有塌下来,只给我们的书写数字带来方便。过去我们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最多只有句读,就是“、”,后来才“进口”了各种标点符号,这样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阅读。
所以,在汉语文章中,夹杂一些用拉丁字母表示的人名或地名,并不会影响汉语的表述能力。当然,一开始看起来可能会不很习惯,阅读的速度会突然慢一点,时间一长就习惯了,速度也就上去了。
对于文字中夹杂一些拉丁字母,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已经很适应了,没有这些拉丁字母倒反而会感到不方便。
例如,我们的汽车牌号。山东人一看鲁A某某,就知道这是济南的车牌,看到鲁B某某,就知道是青岛的车牌。人们并没有把这里的A、B等拉丁字母看成会影响汉字的纯洁和健康的“外来入侵物种”。
又如,人们无论在媒体上还是在领导人的讲话中看到或听到说某地方的GDP,都已经非常习惯。虽然绝大多数人不知道GDP的确切计算方法,但是即使换成“国内生产总值”,人们也不会知道得更多。
又如,提起NBA,大家都立刻想到在美国打篮球的那些健壮的家伙,如果换成“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不少人反而不知你说的是什么,如果换成百度百科上面的简称“美职篮”,恐怕听的人十有八九以为你在说梦话。
这就是说,在汉语中间,夹杂几个拉丁字母绝不会影响汉语表述的清晰度,反而更扩张了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汉语的文章中,特别是涉及科普的文章中,为了叙述的方便,应用一些科技名词的速写是完全必要的。如DNA,RNA等,实际上这些缩写几乎与汉字词语的普及程度没有什么差别。我看DNA甚至比脱氧核糖核酸的普及程度还高的多。
在介绍新科技知识的文章中,用一些拉丁字母表示的缩写就非常必要。举一个例子,介绍我们的睡眠,说正常的睡眠周期包含两种状态,即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作了这样的说明,往后的行文中,就只需要用NREM和REM可以了,而不需要总是重复“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这两个比较长的术语。
用拉丁字母拼写外国人名和地名,怎么读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遵照汉语拼音字母的拼音方法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比用汉字标音更接近于大多数外国人名或地名的原始读法。
我们如今都讲究依法办事。那么,在汉语表述中,用汉语拼音这样的拉丁字母拼写外来语有没有什么法律依据呢?有的,有非常强大的法律依据。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在该方案的第一部分字母表中有这样的表述:“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这说明汉语拼音字母是可以用来拼写外来语的。
《汉语拼音方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法律文件。从法律的等级来说,这个法律的等级地位非常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法律文件,其地位高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一般法律,更高于国务院制定的法规,远高于国务院下属机构制定的法规条律,是仅次于宪法的高等级法律文件。如果下位法的规定与上位法有冲突,下位法必须服从上位法。
当然,对日本或韩国等汉字文化圈的人名地名在用汉字书面表达方面一般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因为他们都有汉字的姓名。如果他们有外文名字,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注明其外文名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