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几个对于阳澄湖和大闸蟹的误解 精选

已有 9992 次阅读 2020-10-25 08:04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常熟, 沙家浜, 昆山, 巴城

几个对于阳澄湖和大闸蟹的误解

秋风起,蟹脚痒。秋天到了,大闸蟹开始上市。持大闸蟹,喝酒赏菊花,当是秋天里的一桩快事。

蟹,北方人多称螃蟹。秋天里最时髦吃的是河蟹,正式的学名是中华绒螯蟹。因其横行,故称旁蟹,后来旁字加上虫字旁,写成了螃。

秋天吃蟹,当然首称阳澄湖大闸蟹。在经典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说抗日战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富豪们在陪都重庆的宴席上摆上了沦陷区空运过去的阳澄湖大闸蟹,以显示其豪富和神通广大。如今,虽然到处都可以卖到蟹,但是,凡上点档次的,往往都号称自己的是阳澄湖大闸蟹。

虽然大家都知道阳澄湖大闸蟹,但是,对此却有不少误解。

首先是为什么称大闸蟹?

一个容易误解的是以为有一个大闸的地方,不是的,阳澄湖没有大闸这个地方。

清末民初著名作家包笑天曾经说过称大闸蟹的两种可能的来历,

一种是:“‘大闸蟹’三字来源于苏州卖蟹人之口。……人家吃蟹总喜欢在吃夜饭之前,或者是临时发起的,所以这些卖蟹人,总是在下午挑了担子,沿街喊道:‘闸蟹来大闸蟹’。”这个“闸”字,音同“煠”,(“煠”在吴方言中就是水煮的意思)蟹以水蒸煮而食,谓“煠蟹”。

另一种是:“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一捕之,甚为便捷,之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

这两种解释其实都出于清·顾禄《清嘉录》:湖蟹乘潮上簖,渔者捕得之,担如城市,居人买以相馈贶,或宴客佐酒……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该书又转引苏州府志:“蟹采捕于江浦间,承峻流纬萧而障之,名曰蟹簖。

以后有人认为,竹簖就是竹闸,簖上捕捉到的蟹被称为闸蟹,个头大的就称为大闸蟹。

两种解释,我倾向于第一种,卖蟹之人吆喝“煠蟹来大煠蟹”比较合乎苏州小贩的口气。所以《清嘉录》认定是煠蟹,并无闸蟹之说。它只是说了用簖捕蟹,说“簖,沪也”,并没有说簖就是闸,可能当时簖还并没有被称为闸(如今也似乎也没有这样称呼)。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中也只称煠蟹。对于簖,他也只说:“列竹于海澨者,吴人谓之簖”。袁景澜和顾禄二人都对农村事务极其熟悉,如果当时簖就又称为闸,他们对此似乎不应不知。

另一个容易误会的问题是:阳澄湖在什么地方?

我看有一点阅历的非当地人十有八九会回答:阳澄湖在常熟。

大错!

那是受京剧《沙家浜》的影响。郭建光唱“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刁德一让乡亲们“下阳澄湖捕鱼捉蟹”,给了大家太深的印象。

其实,阳澄湖并不靠着常熟。它位于原吴县(如今已经成为苏州市区)与昆山之间。现在不靠着常熟,过去也不靠。在可以上溯的历史中,常熟与阳澄湖从来没有过交集。阳澄湖周围的地区只属于原吴县、昆山以及苏州市区,如今就是苏州市内各区和昆山。从下面的政区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阳澄湖的北岸离常熟市尚有相当的距离,名副其实的“不搭界”,其东部属昆山,其余大多数地区属苏州市区。

 阳澄湖.jpg

阳澄湖11.jpg

由于京剧《沙家浜》的影响太大,大家都以为阳澄湖在沙家浜、沙家浜属常熟,所以阳澄湖在常熟。

于是,有人就埋怨《沙家浜》的作者,认为他们弄错了。

这又是一个误会,对于说他们弄错了的指责,我想,《沙家浜》的作者们,包括已故汪曾祺汪老在内,一定会大呼冤枉。

为什么?

很简单,沙家浜本来是子虚乌有的地名。新四军在阳澄湖那一带的河湖港汊打抗日游击战,留下三十六位伤病员在那里的湖区芦苇荡坚持斗争确有其事,只是其中心根据地区在常熟横径附近(距离阳澄湖也不远)。1957年,新华社记者崔左夫在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作大量采访后,写出了通讯《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上海沪剧团据此编成沪剧《芦荡火种》,并去当地体验生活,创作团队看到那里有一个村子名厍浜(厍,音she4,吴方言中与“沙”同音),最终把故事的发生地起名“沙家浜”。后来沪剧《芦荡火种》被北京京剧团改编为京剧。毛泽东在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后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是火焰了嘛!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这样由毛泽东亲自定名,京剧《沙家浜》当然家喻户晓了。

考虑到当时样板戏的原则就是地名、人名要尽可能虚化,以避免与实际人物一一对应。对此,在这些样板戏已经公演了之后,仍然根据虚化地名、人名的原则进行了修改。例如,《红灯记》把原先的“北山”改成“柏山”,去掉对话中提到的“北满”字样。《智取威虎山》中把孙达得改成孙德华,隐去少剑波的名字只称参谋长。这是当时政治上的需要。——实际上《沙家浜》在公演之后也还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例如,把沙家浜“村”改成了沙家浜“镇”。

既然沙家浜是虚假的地名,那里与阳澄湖又确实靠得很近,是打游击,总是在几个县边上的地区,而且并不固定在某一个村镇。因此,谁说不能用更大的湖泊阳澄湖的名称呢?所以,《芦荡火种》及《沙家浜》的作者写故事发生在阳澄湖畔并没有错。

事情到了80年代,各地要考虑“知名度”了,各地都刮起了改名风。于是,常熟的横径乡,先改名为芦荡乡,90年代进一步改成沙家浜镇,又在镇西北部的昆澄湖地区(注意是昆澄湖,一个相对较小的湖泊)修建了沙家浜旅游风景区,盖起了“茶馆”。这才真正坐实了沙家浜的地名,其原因当然是经济上的了。这样,如今现实中的沙家浜与阳澄湖没有什么关系就并不奇怪了。

说过了大闸蟹,又说过了阳澄湖,最后说阳澄湖大闸蟹。

上面已经说到,大闸蟹的学名是中华绒螯蟹。这种蟹生活在淡水中,食物主要为水底生物,但是在性腺发育成熟后需要洄游到河口浅海的半咸水区域交配繁殖。这可以使我们理解为什么大闸蟹优先生活在东部沿海的河湖之中,也能够理解为什么阳澄湖大闸蟹的优势之所在——阳澄湖是长江下游离海岸最近而且浅而湖底有机质较多的大湖泊。

每年10月中下旬是中华绒螯蟹离开河湖向河口浅海洄游的高潮期。这就是本文开头的六个字“秋风起,蟹脚痒”的原因了。

阳澄湖分西、中、东三个部分,其水流是自西向东缓慢流动,经东部的各条河港最后流入长江口。这样,大闸蟹的秋季洄游方向就是自西向东,边吃边移,越吃越肥,而湖东部就能够有最多最好的大闸蟹。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传统上的最佳大闸蟹之乡并不在占据湖面最大的吴县(今属苏州市区)而是位于阳澄湖东岸的昆山巴城镇。

如今的大闸蟹已多为人工养殖,但仍然养活在阳澄湖的活水中,而且,那里的人们更知道大闸蟹的习性,养殖也更有经验。所以,人们仍然要到巴城去享用一年一度的阳澄湖大闸蟹饕餮盛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55664.html

上一篇:杂说米面的发酵——从致人死亡的“酸汤子”说起
下一篇:唯指标论的破产——从U.S.News的数学学科排名说起
收藏 IP: 112.231.177.*| 热度|

22 郑永军 尤明庆 范振英 刘旭霞 马鸣 张士宏 孙冰 刁承泰 张永刚 周忠浩 张晓良 王从彦 武夷山 段含明 王大元 聂广 吴嗣泽 王安良 鲍海飞 文端智 白龙亮 李志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