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
近日,在网上读到“天风上人”研究《朱夏日记》的几篇文章。朱夏先生(1920-1990)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大地构造学和石油地质学,为新疆、青海、东北、江苏等地的石油找矿和油田开发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他又是著名的诗人,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的诗词就蜚声学术界,其中描写地质生活的诗作更是别具特色。
朱夏先生于1931年“跳级考入读正始中学高一班”。新发现的《朱夏日记》就是朱夏先生在上海私立正始中学三年高中期间的日记。“天风上人”先生的文章介绍了朱夏读高一期间的若干篇日记。我看了以后,颇有感想。
该《日记》为活页散装本,格式乃校方统一印成,每页竖式八行,每次由教员发给学生若干页。学生书写日记,则以毛笔字文言文述之。教师于次日收回批改,以红笔打分,有时还兼有评语。教员为江侠菴先生。学生的书写基本上都还工整,教师的评语则对日记小至字、词、标点,大到思想内容,都做了很负责任和高水平的点评。不妨抄录三段作为例证。
十月二十一日,星期三,晴。
下午上法文课时,教员为外国妇人,予等问其为何国之人?彼答曰:俄国。予等甚以为奇?盖彼能操法语,尚不为奇。而彼与教务长会话时则操德语,与副教务长会话则操英语,与予等则又能讲中文数句,均甚流利,可谓学问宏博矣。吾侪丈夫(教师红笔改男子)见之,能不愧乎?
得分及教师批语:77:丈夫者,男子中壮者之谓也。该生年未弱冠,用丈夫二字未对。前者重男轻女,置女子于不教,故其能力逊于男子。至近代男女平等,教育亦均等,女子能力未必逊于男子,视何等方面耳。
十月二十二日,晴。
今晨,陈君原来谓予曰:“江侠菴师于予(陈君自谓)之日记上,示知其住址,并令予及廖汝翼、李家谟二君有暇,同往游玩。子如无事,可一齐偕往乎?”予聆之甚喜,及阅其日记,则不觉失望。盖江师之住址为蒲石路,予家与蒲石路,近在咫尺之间,本甚便易,但江师星期及星六不在彼处,所住何处又不可知?夫予等此二日,正值休沐之期,而江师又不在彼处,无处寻觅,亦一憾事也。望江师将星六所往之住址说明,俾予等得亲领教诲,以开茅塞也。未知江师以为何如?
得分及批语:78:我家在虬江路、新广东街、正兴里二十一号二楼。我以后礼拜日必在家,礼拜六或在蒲石里,必定,因礼拜六下午四时在此功课方完也。
十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今下午,发现同学某君私吸卷烟。夫此种不良嗜好,本非吾青年之所应有,况当此国家存亡之秋,即古人云“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侪自当恪守:鸡鸣而起,孜孜不倦,努力用功,俾将能为国家谋利益,人民求幸福。若染有此种不良嗜好,将来于社会上办事之时,必大有妨碍。予深望某君从今日起,努力改过,以成一大好青年。则非特予之幸,亦即我中国前途之幸也。
得分及批语:75;该生之字,太不像样了,非努力改之不可。卷烟最害事,余民十二以来,大吸卷烟,非此物不能思想及作文,且容易疲倦。自是年戒至今,思想及身体皆比前壮健。故少年时当力戒之。
为了写字的问题,教师在随后的一些天的批语里,还有几次对朱夏所问的答复:
“清人之字,錢南园端劲,刘石庵深醇,皆可学也。”
“苏东坡、赵松雪、董香光,皆石菴之所从出。赵为王羲之之正派,甚可学,惟伪者甚多,须慎择耳。”
“字已进步,孺子可教。”
江侠菴(1875—1951),原名楚洋,字侠菴。广东花山人。1900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广东政法学堂任教,为陈炯明业师。民国初年任花县第一任县长。。1925年夏至沪,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聘他为特约日文翻译,曾翻译《资本论》。著有《先秦经籍考》、《经学史论》、《南北戏曲源流考》等。
朱夏先生之所以能够在文理两方面都取得很大的学术成就,固然与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其父为著名学者、诗人朱大可先生(1898—1978)。也与优秀而严格的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我们常常羡慕前辈学者学识深厚,能力强大,文理兼能,中西皆通。他们之所以高明,主要原因还是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然,毫无疑问,那时候的教育规模极小,只是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受到这样的教育,这是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社会在发展、在前进,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人能够受到了教育,我们基本消灭了青少年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20年又要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而大学(包括专科)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0%左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光光是大学的事情。没有好的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的基础及高等教育的量是很大了,可是质还是一个大问题。这里所说的质,不仅仅指知识水平,不仅仅指能不能考试,而是实在的人才质量。比如,我们的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在2010年仅有3.27%,而同年我国大专以上的人口已经达总人口的8.93%,高中以上的人口达22.96,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水平的质量是很低的。
即使经过大力“补课”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在2018年也只有8.47%。众所周知,从2010年到2018年我们的教育在质量方面并没有非常突出的进步。所以,科学素质的达标率的大幅上升,很可能只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即使这样的结果,仍然是很可怜的。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一定有人不服气。因为如果进行考试,我们的分数不会低。有人说,我们的学生会考试,其实也未必。如果不让准备,也不光是考某几本指定书本上的内容,分数也未必高。对于考试的准备,实际上是猜题,就像某某知名的辅导外语的学校,严格地说,就是一种对考试的作弊。有时候只是在规则内的作弊罢了。有人会为此而骄傲,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这种事情看上去很聪明,在规则之内,别人抓不到把柄。但是,实际工作中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情了。实际工作的创新绝不是靠钻规则空子所能够成功的。从2010年的3.27%,到2018年迅速上升到近9%,那正说明2010年的成绩是真实的,大家都没有准备,是真实的成绩、真实的水平。
教育有种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当然不是一篇小文章能够说得清楚的。但是,至少有两点是本文想说的。
第一要大幅度改善基础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是人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必须是人面对人面的教育。所以,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照顾到许多个学生。我们现在一个班的学生太多,教师很难照顾得过来。即使是上课,教师也往往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上课时讲好课,更多的工作在课后,如作业的批改,找学生谈话,课外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培养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这些工作都有一个“质”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忽视的就是质。学生太多,领导考察的唯一指标是考试成绩,教师也就只能管好考试成绩这一块,甚至是一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里一定要给教师大幅度减负,也就是把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降下来。我们现在中小学一个班的学生实在太多。减少数量才能够讲究质量。要想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是全面的质量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一个教师不可能管这么多学生。如上面所说江侠菴先生对朱夏那样认真地批改日记,还邀请学生到家里去谈话。学生太多是受不了的。如今发达国家的每一个班的学生数都很少。我们过去每个班的学生多,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能老是坚持低标准。要逐步向发达国家看齐。现在面临开学,要求学生间隔一米,各个学校都难以做到。医学专家建议分两个班。如果每个班二十几个人,就不难做到了。社会发展了,这种看上去“软的指标”也应当跟上去。
第二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水平。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中,水平相差很大。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高水平的学生。而过去也正是因为教育资源缺乏,才弄得搞重点学校,引起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在基础教育中,应当取消所谓重点。现在的所谓重点高中,集中了最好的教育资源。教育部要求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既然要求普及高中教育,那么重点高中就没有存在的理由。那些所谓重点班级的人数,往往是最多的,最后的结果也只是能考试成绩高而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大量增加教育资源,才能够比较均匀地分配。
要大力提倡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硕士生到小学去、博士生到中学去。同时淘汰那些水平不够高的教师。安排他们去做能够胜任的工作。
上面两点的实现,第一需要许多钱。第二需要许多人。
减少每个班的学生数,需要增加大量教师、教室。这需要钱,增加投资。
我们说,现在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增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一个可能的做法就是增加基本建设的投资。基本建设的投资不一定就是修高铁、修公路,广义地说,对于教育的投资也是基本建设投资。这是更加长期的投资,也是更重要的投资。只是投资铁路公路看得见,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政绩。投资教育则是百年大计,不是哪一个领导的一两个任期所能够看得出的政绩。
我们的学校特别是大学要少征一点地,少盖一点豪华的大楼,少修一点漂亮的大门,少养一些非教学人员。把钱用到真正的改善教学第一线,就能够增加教师和教室,减少每班的学生数。以提高教育质量。
改善教育需要大量的人才,现在的大量硕士生、博士生就是人才。许多人想到学校工作,就是进不去,因为没有指标。把一个班分成两个班(当然不可能一步达到),需要多少教师!
我们常常说,我们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更新产品的标准,发展新的产品。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更需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也应当不断更新标准,淘汰旧的低标准,才能提高教育水平。
在软件和硬件的关系上,我们要更注意软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铁、公路、芯片、卫星是硬件,教育则是最重要的软件。
我们应当有这样目标,要使得全体人民都受到比朱夏先生更好的教育,都具有朱夏先生这样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这应当是我们的目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