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说八道”论
胡说八道是一个成语,而且是一个普及率极高的一个成语,大概每个人读过书或者会用普通话说话的都知道这个成语,也都不会用错。
但是,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一下这个成语,还是要多说几句的,也不是谁都能够说得清楚。 “百度百科”上便这样解释它的由来:“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亦指胡僧。……八道,即八正道,一称八圣道;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听不懂佛法,又看不懂佛文的人,把胡人讲解佛经说成是‘胡说八道’” 这种解释被很多人所接受、所引用。但是,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为了把这个成语说清楚,我们先看几个类似结构的同义成语:
胡说乱道(宋《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秘魔岩主擎个义儿,胡说乱道”)
乱说乱道(宋·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手指东画西;口中乱说乱道。”)
胡说白道(《金瓶梅》第二十七回:“你安分守己,休再吃了酒,口里胡说白道。”)
胡言乱语(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八:“张明善作北头府《水仙子·讥时》云‘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
胡诌乱道(《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虽懂得几句诗词也是胡诌乱道的。”)。
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后两个字的意思都一样。胡就是乱,说就是道,胡说就是乱道。几个成语中,说、道、言、语、诌都是说的意思(诌只用于贬义,但是在这里整个词义都是贬义),
这一类有前后二字意义重复结构的四字成语很多,我们可以随便举出一些。胡思乱想、胡作非为、登峰造极(胡思就是乱想,胡作就是非为,登峰就是造极,这里的“造”是其本义:到,往某地去。现在还说“造访”)、处心积虑、称孤道寡、弄虚作假、分门别类、歌功颂德、丰功伟绩、高谈阔论、超凡脱俗、含垢忍辱、精雕细刻、真凭实据、心灰意冷、心慌意乱、罪魁祸首……
这一类成语都用了一种很有用的修辞手法:反复。这种修辞手法通过词语的重复使得要说明的意思得到强调,对于读者或听者加深印象,而且这种对称的字眼和平仄不同的声调往往让语言更加生动和悦耳。
说到这里,事情已经很明显,胡说八道与胡说乱道、胡说白道、胡言乱语等一样,也是属于这一类词汇。“道”在这里就是“说”,而不是指佛教的某些道理。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指出,胡说白道与胡说八道两个词语之间有很明显的联系。
从语音上来说,白与八都是入声(白读成bai是近代的事情,直到现在,传统戏曲中往往读为bo或be,入声),两个字的读音极其相近。
白可以解为无效的(白说,白做等)、错误的(白字)等义,如今方言中还说“白嚼大头蛆”,义为信口胡言也就是胡说八道。在我前几天的博客文章《从“腊八”说到八》里,曾经说过“八”字的本意是分、别,也可引申为背、反等义(《韩非子》所说“背厶为公”)。这样,白道、八道可以有非常相近的音和义,都可以与胡说同义。
所以,胡说白道与胡说八道恐怕就是同一个词语的不同的写法。
最后还要说一说“胡说”。
胡说就是乱说,胡就是乱,往往连称胡乱。那么,胡为什么就是乱?这个意思也未必就是从“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那里来的。
胡,古人往往假借为何(疑问词,什么、怎么、为什么等义)。如,有名的诗句“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选入中学语文课文的《吕氏春秋·察今》一开始就是“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胡说!(什么话!)”可在斥责他人时用。
胡,又解释为远。如,《仪礼·士冠礼》有句“眉寿万年,永受胡福。”郑玄注:“胡,犹遐也,远也。远,无穷也”。远,就往往可以引申为没有根据的。胡说,也可以理解为《庄子·天下》中所说的“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悠,长,远,如今还常常说悠远。荒、唐,大而旷远)。
再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说唐代徐敬业造反,武则天杀了裴炎,裴炎的学生“太仆寺丞”伷先只有十七岁,他求见武则天,请武则天把皇位归于李氏,“太后怒曰:‘胡白!小子敢发此言’”。注释《资治通鉴》的是宋末著名学者胡三省在“胡白”下注:“胡,何也。白,陈也。言何等陈白也”。《辞源》则把这里的“胡白”直接注为“胡说”。
所以,胡说之胡,与胡人即“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未必有什么关系。
总之,我们研究一个问题,不能孤立地看,一定要把这个问题与周围的联系一起考察,前后左右都看一看,才能够得到比较接近于真实的结论。绝不可听风就是雨,看到一个八,就想着数目字,硬凑一个想当然的“典故”。把成语“胡说八道”的来源,杜撰为“胡僧说佛教八正道”,恐怕本身就可以成为应用这个成语的一个例子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