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2月14日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出现了一条新闻,中科院副院长首获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称号,“会士”是什么东东,象我这样的中国人是不太明白的,细看报道才知道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授予白春礼院士Honorary Fellow。“会士”是对Fellow的汉译。
“会士”从字面简单理解,以为是“专门开会的人士”,尽管白春礼院士经常要开会,但是西方国家的学术组织应该不会无聊到授予人家这样一个称号。和一些人讨论之后才明白,这个“会士”应该与“院士”去攀比:院士是科学院、工程院、研究院里的最高荣誉称号;会士就应该是学会、研究会或协会里的最高荣誉称号。查Fellow的原始出处,还真有点这个意思。授予白春礼院士Honorary Fellow的英国皇家化学会成立于1841年,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化学学术团体,在全球范围内拥有44000名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Honorary Fellow主要颁发给三类人:在化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对化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其它领域的科学家;对化学界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英国皇室宪章规定在全球范围内颁发的Honorary Fellow总数不得超过120人。确实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荣誉称号。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每年也会增选一批Fellow和外籍会员(Foreign Member),2011年度有44人入选Fellow,8人入选外籍会员。目前,英国皇家学会拥有1334位Fellow和142位外籍会员。美国物理学会也每年从全体会员中推选出不超过0.5% 的对物理学有重要贡献者授予Fellow称号。美国光学学会(OSA)每年在国际范围内遴选在光学领域有卓越成就和领导能力的学者授予OSA Fellow称号,2010有63位科学家当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则把“IEEE Fellow”作为会员的最高级别,由董事会授予对某些相关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个人。每年新增的“IEEE Fellow”人数不超过会员总数的千分之一。这些Fellow在学术科技界被认为是权威的荣誉和重要职业成就的象征。这些Fellow确实是行业大佬,也和院士好有一比,但是学术性却不像院士那么单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或者华裔学者和牛人入选国外的Fellow,并被翻译成为“会士”而见诸于国内各种媒体,“会士”的译名也被一些人接受,国内也开始借鉴这种制度。如中国计算机学会(CCF)2010年6月26日通过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条例,明确设立会士制度,用于表彰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或为CCF服务做出突出贡献的CCF会员。
但是,“会士”这个汉译的名称实在是不敢恭维。“会士”这个名称不仅字面意思容易引起误解,而且读起来也不顺口,有点像“会试”,尤其是一些南方人的发音更难听,就像“会死”。科学网博友李子欣也一直觉得翻译成“会士”不是很贴切。建议借鉴古埃及对国王的尊称,将IEEE Fellow中的“Fellow”翻译成“法老”,以表示对这帮牛人的尊称(见:建议IEEE Fellow中的“Fellow”翻译成“法老” )。但是,本人觉得“法老”又有点太霸道。叫“会佬”比较贴切,而且谐音。可以解释为由学会、研究会、协会按一定的规定评选出来的某个学科或某个行业的大佬或长佬。将“Fellow”翻译成“会佬”无论从音译还是意译的角度考虑,都比翻译成“会士”要贴切。因此,建议将各类学会、研究会或协会推选出的Fellow翻译成“会佬”。我们国家的各类学会、研究会或协会也可以推行“会佬制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