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亮 明
2010年3月26~28日,在广州参加了由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并与北京大学的陈衍景教授一起主持了构造成矿与矿产资源分会。说实话,这次会议组织得相当不错,3天的会程都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只有在晚上去游了一下珠江,我们应该感谢会议的承办方和组织者。
我总觉得,这次会议有两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现象一、所有报告的当中,地球化学的内容要明显地多于纯构造地质学的内容,有人甚至戏称“请地球化学以后多多关照我们构造地质学”;现象二、构造成矿与矿产资源分会是整个会议的11个分中参与人数最少的一个。这两种现象决不是组织者的有意安排,而是与会者自愿报名后自动形成的一种现象。反思这种现象,我们其实可以从看到当前中国地质学术界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构造地质学应该是整个固体地球科学中最核心的学科,任何有关固体地球的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构造地质学,老一辈的地学界的领军人物,如李四光、陈国达、黄汲清等,其主要建树也都在构造地质学(包括在大地构造学)。但在当今中国地学界,构造地质学逊色于地球化学已是不争的事实,从05年至09年三届新增科学院院士中地球化学专业的有4名,构造地质学专业只有1名。再说构造成矿的研究本是构造地质学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最主要方面,是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任何一个地区的找矿勘查最终能否取得大的突破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对这个地区的构造认识的准确程度。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大多地质工作者更愿意从地球化学角度研究成矿而不是从构造角度研究成矿。为什么学者们不愿意从构造的角度研究矿床?却愿意从地球化学角度去研究构造?这种现象正常吗?我想这需要从我们当前的学术生态来分析。
当前我国地学界的学术生态其与整个国家的学术生态是一样的,其基本特征是“浮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有严重的“多快好省”思想,“多”即多出成果,“快”即快出成果,“好”即出好看的成果(决不等同于好成果),“省”即省掉那些劳心又劳力的烦杂过程。很显然,在纯构造地质学领域是很难实现“多快好省”的,任何构造地质研究肯定需要大量的野外工作,决不是在路边采几块标本就能完事,而且,即使是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工作,也不见得就能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这就很不符合当代中国科技界的“投入产出”原则,所以构造地质学需要地球化学关照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管怎么样,要发展中国地质科学,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那些具有创新头脑的学者扎扎实实在野外一线从事调查工作。
向那些过去曾经在和现在正在野外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的学者们致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