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maoy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omaoyu

博文

怀念我的导师雷志栋先生 精选

已有 14304 次阅读 2015-1-27 15:18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导师

早晨,得知恩师昨晚故去。和丈夫许久对坐无语,默默的流泪。

今天的阳光格外的明媚,只是我一整天都恍恍惚惚的,觉得阳光中少了一丝温情,生活如幻境一般,是真的吗?导师真的就这么走了?

太习惯有导师同在的日子,教师节、春节都会去看他,看他笑眯眯慈祥的样子,听他实实在在的叮嘱。多少年了,年年如此,看着他渐渐从中年步入老年,我们从青年步入中年。等到我们有了孩子,有了研究生,品尝了科研和家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体味当年导师待我们的情谊,也更敬重导师在科研和生活中的品格。

我和丈夫是同门师兄妹,都是导师门下的直博生(雷老师做导师、杨老师做副导师)。人说师者如父母,用在他们身上真的恰如其分。当年在新疆做课题,每到夏天都会去南疆一段时间,在塔里木河流域的莎车、阿克苏等地跑野外、做试验、搜集处理数据。夏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导师常带着我和李民师妹在外面散步。那时的我很愤青,常常不加掩饰的批判时事,和导师争来吵去的,他也不和我计较,最多笑着批我几句。导师爱喝酒,喝起来很豪爽,喝醉了手舞足蹈,还给我们唱歌。想起来那些日子,异域风光、师生之情,还是那么令人向往!

我和丈夫也是在去新疆的日子里,日久生情走到了一起(二位导师在中间做媒人)。结婚时,两人在北京都没有亲人,还是导师操心给我们张罗,在清华的餐厅请系里的同事来一起庆贺的!

导师在科研上更是一丝不苟,实实在在的做事。这在他那本《土壤水动力学》书上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出来。如今我继承他的衣钵,也在教这门课,许多次细读那本书,还惊叹于他的严谨、细致和在学术上的前瞻力!而他在指导我们的时候是那么耐心,论文细致地改许多遍,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更是布满了他的心血。如今自己也在指导学生,每当我不耐烦时,回想起当年导师是如何待我的,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博士毕业后,我在环境系做了两年博后,导师很费心的为我联系回系里的工作。只是那时的我非常苦闷,竟违了他的心意决定辞职出国。出国前,正值导师心脏病住院。还清楚地记得我去清华校医院看望他的情景,他并没有责怪我,而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

在异国的五年,每次回来必定来看他,在新水一楼那间熟悉的实验室里,常常是他和杨老师对坐。看着他科研之余在电脑上打打牌、修修照片,还蹭在办公室偷偷吸烟,觉得他渐渐像老小孩了。当我生了孩子,这位老小孩,还和杨老师一起骑着自行车在大冷天到家里看望我。在每个春节,给我们送来制作精美的新年风景台历。在每一个大家一起出游的时光里,给我们充当摄影师,留下来无数精彩的镜头,唯独少了他自己的。

导师成了院士后,同门子弟都忙着庆贺,而他工作上却更忙了,身体也渐渐出现问题。开始腿痛,后来心肺功能不好。两年前去广州就医,用药过敏,在ICU待了很长时间。我们要去看他,他还不忘叮嘱我们:“现在别过来,等放了假,带着孩子一起来,也正好玩一玩。”

这两年导师身体时好时坏,常去医院。一个多月前,他再次住进北医三院。去看他那天,他说了很多话,不愿我们离开。当他说起早晨起床的时候,穿衣服都要分解成几个步骤慢慢完成,心中有些伤感。然而还是觉得他能挺过来,来日方长呢。我说您说这么多话别累着了,我过两天再来看您。谁知一别竟成永诀!

时光永是流逝。我很幸运身边父母健在,因此很少体味永别的滋味。而今导师辞世,的确是很大的触动。22岁入读导师门下,多年来导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给了我太多的影响和塑造。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回忆二十年前和导师一起走过的科研路,更感念导师的恩情。雷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086-863192.html

上一篇:悲惨世界,并不悲惨
下一篇:有感于江绪林博士的死
收藏 IP: 211.100.46.*| 热度|

52 张伟 赵建民 赵理 王明明 林中鹿 孙怀卫 彭彬 王华民 苗元华 陈永金 吕洪波 李宇斌 廖梓龙 胡方云 尚松浩 徐耀 徐绍辉 王升 孙东科 罗帆 郭炀锐 蔡小宁 黄永义 汪育才 汪晓军 肖海 刘安金 陈理 韩泉泉 于强 魏东平 邹桂萍 何思为 张康 徐世文 文杨 科学出版社 王昌峰 程娟 夏少波 李天成 蔡庆华 姚攀峰 zhhlei ruby1990 chaijf donghaolea zhujt2005 shenlu wangqinling shanyecunfu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