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经济召唤张掖与黑河的“和谐”之路
——《转型张掖——生态经济之路》读后感
甘肃、甘州,从“甘”字的一脉相承,我们不难感知在时间上张掖承载着千百年来历史、文明演进的厚重感;在空间上,张掖市在甘肃乃至全国范围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
内陆河流域、绿洲经济、生态之痛、生态安全屏障、宜居城市等词带着不同的出发点,早已成为国家、地方政府、不同学术团体、普通老百姓等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语。张掖市一方面是黑河流域支撑的最大绿洲经济片区,另一方面也是甘肃范围重要的经济功能区。虽然没有熟悉张掖市的每一寸土地,但是我们对张掖的好奇与关注不单出自学习、工作的目的,也是好奇为什么国家、社会各阶层人士如此关注黑河、张掖?也许是因为此地让你“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的自然景观?也许是内陆河流域的生态之痛已经难以遮掩?也许是历代至今国家连接欧亚大陆的走廊通道的战略性……,等等吧。总之,形如黑河的内陆河流域、形如张掖的绿洲城市,背后总归有多方面值得关注、关心的内容。现今在中西部、东西部发展差距甚大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增长的程度将,张掖市仍然难以摆脱干旱区、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缩影。从经济总量角度,张掖市不足以引起巨大关注,但从生态、文化角度,张掖市有着自己丰富独特的内容。幸好,借助《转型张掖——生态经济之路》一书,作者(扎根张掖多年的市委书记)给读者描绘了张掖市的“身高体重”、也说出了张掖的“难言之隐”,更亮出了张掖的希望所在。
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的张掖市,因位处“国之臂掖”而得名,历史上又称甘州,因发挥着“以通西域”的要塞作用而闻名。对张掖来讲,黄河是隔山的母亲河,而黑河才是支撑和滋养自己的母亲河;黑河出祁连山,润甘州大地,千百年来,它一直默默地流淌浸润着张掖市茫茫大地。而黑河曾一度与尾闾失去了联系,被世人所关注的,是因为黑河流域愈演愈烈的水资源矛盾。在国家层面,生态问题、水问题永远是黑河流域最燃眉之急的重大问题,而对地方而言,张掖市120多万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在财政不力的情况下也是头等大事。因此,保护生态和发展地方经济永远是一对形影不离的矛盾。《转型张掖——生态经济之路》一书道出了在这种两难境地下,同时兼顾生态安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探索——张掖市在特定自然、人文、社会历史背景下选择走生态经济转型之路。这条路不是经济妥协了,生态突出了,反之也不是,而是两者之间的均衡兼顾。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经济功能区等都是张掖市生态经济之路的实践载体。发展生态经济,再上升为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也必须成为张掖市发展区域经济的一条主线。沿着这条主线的战略与对策的实施才是张掖市科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希望所在;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张掖市的蓬勃发展不能忽视母亲河的滋养浸润。生态经济模式召唤黑河与张掖的和谐相容,地方经济与生态利益的相互怜惜,是民生、小康、生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目标的基本前提,也是《转型张掖——生态经济之路》这本书所要给读者传递的核心理念。
黑河和张掖需要“和谐”共处,而黑河的“同胞弟兄们”石羊河、疏勒河呢?他们中下游的绿洲经济呢?河西地区是甘肃省重要经济地带,同时国家明确定位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矛盾在更广的范围依旧形影不离,但生态经济的核心理念永远不变。大家都知道,河西内陆河地区的生态伤痛依然苦不堪言,生态经济模式不是“创可贴,而是苦口良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更希望其理念能走出张掖。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