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o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rongming

博文

传记与人生——感怀梁任公启超先生

已有 3524 次阅读 2011-11-3 15:50 |个人分类:读书杂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人生, 传记, 感怀, 梁启超

     据俺所知,《三先生传》是梁任公传记创作的第一篇作品。开首引用陆子(九渊)言论:“我虽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定下全文感情的基调,也道出梁公一生为人处事的基准。梁公的表达多借鉴西洋句法,好用长短句,又以自己昂扬的激情出之,让人感奋。
    如前所引,其议论、抒情往往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心块垒,再如:“子绝四,终以无我。佛说无我相,闻之古之定大难、救大苦、建大业、造大福、度大众者,于其一身之生死利害苦乐,茫然若未始有觉。”梁公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护国之役回顾录》是民国十一年(1922)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南京学界全体做的公开演讲。先生绝不想揭开深藏的没有愈合的伤疤:“和这段历史有关系的人,亲自来讲这段历史,听的人自然亲切有味,却是可怜,这段历史是伤心历史。我这个在历史里头凑脚色的人,好比带着箭伤的一匹小鹿,那枝箭不摇他倒还罢了,摇起来便痛彻肝肠。因为这段历史,是由好几位国中第一流人物而且是我生平最亲爱的朋友把他们的生命换出来。他们并不爱惜他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想要换得的是一个真的善的美的中华民国。如今生命是送了,中华民国却怎么样,像我这个和他们同生不同死的人,真不知往后要从哪一条路把我这个生命献给国家,才配做他们朋友……”先生没有任何的矫情和虚伪,一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小鹿在狄克特山的树丛间徘徊游荡,箭簇依然在它的背上”,那种痛彻心肺,只有经历过与至亲之人生离死别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
    整个护国战役,先生功勋卓著,九死一生,可他从来没有把它当做可以炫耀的一个资本,甚至从来没觉得自己所做的有什么了不起,在他的心里只有伤痛、只有愧疚、只有自责、只有遗憾:“……当时袁皇帝‘捕拿梁启超就地正法’的上谕,早已通行各省……我广西到底去成了,我想法子从上海搭船到香港,我是蹲在煤炭房的旁边……我又设法偷搭一只装货船到了安南……各车站中已经有我的照片,到处截拿,我只好坐一段车坐一段船走一段路,三天后才到镇南关入广西境。在这期间内,我自己碰着一件终天大恨的事,哎!我先君因病过去了,那时候我正蹲在香港煤炭房里头。哀哉!哀哉!我从此便永远为无父之人了。可怜我的朋友都瞒着不给我知道。我在广西,怕老太爷担心,三天五天一封禀贴去报平安。哎!讲什么国家大事,我简直不是个人了。”
    正如林志钧在《饮冰室合集.序》所说:“任公为人款挚而坦易,胸中豁然无所覆盖,与人言倾囷竭廪,恳恳焉惟虑其不尽。世每称其文字之宏豁通彻感人特深,实其性情使然也……”,梁公回忆亲友的传记创作,可以看做他的心灵史,也是他一生血泪与真情的凝聚。《三十自述.附:我之为童子时》回忆自己的母亲,写到真情流露,自已宛然还是一个稚嫩的孩童:“可怜我稚嫩温泽之躯,自出娘胎以来,未尝经一次苦楚。当时被我母翻伏在膝前,力鞭十数……”孩童般对母亲的眷恋,隐藏在风趣的描述之中。文章对伯姐的感动与怀念以及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更是让人震颤:“最可怜者,我伯姊陪我长跪半宵,犹复独哭一夜。伯姊何为哭?惧我父知之,我所受鞭扑更甚于今也。虽然,我伯姊之惧徒惧矣,我母爱我胜己,察我已能受教,逐未尝为我父言也。呜呼,吾母弃养将三十年矣,吾姊即世,亦且十年,吾述此事,吾涕沾纸矣。吾等有母之人,须知天下爱我者,无过于母,而母之教训,实不易多得,长大而思母训,母不我待矣。”语言朴实平易、简简单单,却让人油然而涕下。
    《悼启》是怀念已故妻子的一篇短文。文章其实只用一句对话描写,就概括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夫人的气节、为人:“上自高堂,下逮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但为国死,毋反顾也。”为了丈夫能心无牵挂,将所有的恐惧、担忧藏在一个弱小女子的胸中,只有豪情万丈郑重的承诺“我一身任之”!我们可以想见是怎样的深情和深厚的理解,才使一个弱小女子迸发出如此生命的激情。
   《亡友夏穗卿先生》以亡友旧时一首戏言诗,涵括了无尽的真情、怀念与感伤:“不见佞人三日了,不知为佞去何方。春光如此不游赏,终日栖栖为底忙。”
    ……
    呜呼!斯人已逝,想千载之下,水当犹为之寒。纵万语千言,无以表拳拳敬仰,聊以纪伯伦诗句作结:
    给我一支芦笛,歌唱吧!
    歌声是永恒的欢欣。
     笛声悠扬,萦回不息。
     万物泯灭,笛声犹存。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8796-504181.html

上一篇:一个小资情调者的自述
下一篇:梦中的天使——观杨晓虹“四只小天鹅……”有感
收藏 IP: 111.123.226.*| 热度|

5 曾新林 陈小润 刘全慧 杨晓虹 全嬿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