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的教育,是让他们更加自信。只有让他们更加自信,才能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学习和工作。培养内心更加充盈,增加积极,更加自信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目的。研究生读书期间,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充满力量,有能力去学习、去创造,进而对生活、对工作、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教育。
降低负面情绪影响。相反,很多研究生读书期间,生活焦虑和压抑,生活在自责和内疚之中,每天惶恐不安,内心负面情绪过多。以这种心情读过研究生几年,显然是失败的,或者收获是不足的。我们要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为目标,为他们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社会、面对生活为目标。如果读书期间,不是变得更加自信了,而是变得更加自卑了;不是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而是变得更加消极被动了,显然这也是不对的。
积极心态构建为重点。研究生能顺利毕业,拿学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收获自信心,生活更加充实、快乐,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成为更快乐的人,这似乎更加重要。当然,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并不矛盾。如何让研究生读书期间生活愉快、学习顺利,过得主动积极、蓬勃上进,是导师培养学生应该注意的,也是值得追求的。如果让学生压力巨大,消极情绪、负面情绪堆积严重,甚至出现各种心理疾病、甚至自杀轻生,显然与健康、快乐教育是相背而驰的。
做好规划是前提。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视其为心智健全年轻人,不仅学业上指导,而且也在如何做人方面有较为全面的指导。理性面对读书这段生活,明确目标、做好规划、拆分到每个阶段和具体事情,有条不紊、步步为营的过好这段生活。要协调好学习、科研、生活等之间关系,在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如何做好科研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如何统筹好科学研究与实习就业之间的关系。做好规划,沉淀内心是做好各种工作,这是过好研究生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引导主动沟通心态。研究生学业滞后,毕业不顺,大多是学生缺乏与导师沟通。有的是性格原因,有的是家庭教育原因,有时候是导师忙顾不过来的原因,但后者应该是次要的。要鼓励学生,多与老师沟通,多创造条件沟通,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写作,推着老师、跟进老师,变被动为主动。研究生要真诚的沟通,很多时候因为面子问题,违心、不真诚的与导师沟通,导致导师误判,影响研究生学业不能顺利展开。其实,只要真诚的沟通,导师一般都有相应的经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逐步培养自信心。从教学环节过程中,要逐步培养自信。自信是需要证据的。比如,带着他们读几篇论文,写个读书报告。让他们看到自己读书、写作能力的切实提高,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考一考英语等级考试、驾照、专业资格证书等考试,这样能收获一些生活、工作的能力和自信。带着他们学习一些研究方法,比如专业软件操作或数据分析方法,让他们能看到自己能力提升,让自己更有自信心应对研究工作。可以先指导他们发表一些论文,先易后难逐步提升,也能从中获得自信,这是非常有用有效的。发表一般中文对导师可能没有什么用处,对研究生来说意义重大,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是自信心构建的关键环节。
自信的人看问题才能积极,才能充满希望,才能快乐。自卑人的往往被负面情绪包围着,消极面对自己面对的学习和人,往往生活不快乐。如何重构研究生自信心,是每位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命题。青年人能力是无限的,主要是如何引导他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进而燃烧自己的青春去学习、去创造。导师教育是否成功,要等学生毕业之后的三年、五年或者十年,等他们回忆这段生活的时候。如果他们感觉这段生活是快乐的、积极的、充实的,让自己从一个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自信的人,那么显然这是成功的教育。如果相反,回忆这段读研生涯的时候,感觉这段生活是痛苦的,焦虑不安的,空虚的,而且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卑缺少自信,显然是失败的,而且这种失败影响深远。
传授知识是具体的办法,提高学术水平也不是研究生教育的全部,要从心智发展上考虑如何培养,让他们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积极的人、自信乐观的人,这似乎更加重要。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读研究生,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我的观点。人的一生就是追求如何更好地活着,而读研当下也要好好地活着,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活得主动而有充满了乐趣,日后回顾这段历史觉得没有辜负这段青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