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5月我到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张征刚好从这个学校博士毕业,正在等待博士后的offer。正好处于一段空闲时间。于是他自告奋勇充当我们几个新来的学生、学者的义务司机和导游。开车载我们去商场买东西,带我们去一些著名的景点游玩,巴吞鲁日就不用说了,远一点的地方比如新奥尔良,他也不辞辛苦地开车带我们去。
张征那时候大概是26、7岁,学计算机的,性格开朗健谈。他对各个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很感兴趣,还特别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向往那种笑傲江湖、凭武功闯天下的自由不羁。
张征带我们去过好几次密西西比河边的种植园,这些种植园年代久远,遗留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南方的生活遗迹,很有历史感。张征给我们讲美国内战前路易斯安纳州那些大种植园主的生活,绘声绘色,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地19世纪的社会生活。问他怎么了解这么清楚,他说是从书上看来的。
没多久张征收到了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博士后offer。我们当然希望他能选择留下,于是纷纷劝说他:这里气候温暖湿润,而波士顿冬天气候寒冷、风雪肆虐,你肯定受不了。但张征毫不犹豫选择了去波士顿,理由很简单,并不是因为波士顿大学排名更高,而是因为从没去过美国东北部,很想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生活。
8月底张征把家具和一些生活用品分送给我们,独自开着车,载着两箱行李踏上了北上的路途。
张征在波士顿的学习生活很丰富。从他的朋友圈可以看到,他一般周末都会和同学、朋友去参观不同的大学、博物馆、美术馆、纪念堂,足迹踏遍了波士顿及周边地区,还去了纽约、费城。当然,波士顿严寒的冬天也把他冻得够呛,他常常发来街道冰封、汽车被雪埋住的照片。
两年的博士后完成了,我们以为张征会在纽约找份工作留下来,没想到他却在加州的硅谷找了份工作。我们很理解他的选择,毕竟学计算机的,去硅谷很合适。张征解释说:其实他在纽约也找到了工作,之所以选择加州,是因为没去过美国西部,想去体验一下西部风情。
张征卖掉了家具和汽车,带着行李飞到了旧金山,入职硅谷一家高科技企业。他很快喜欢上了加州,觉得加州气候好,在文化上跟美东地区有很大不同。张征读了不少当年美国西进运动的书籍,了解西部的历史。业余时间,他开着车游遍了中西部的风景名胜:优胜美地、大峡谷、黄石公园,洛杉矶、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工作也进展顺利,老板给他加了薪。我们都觉得接下来张征肯定会申请绿卡,在旧金山附近定居。
2014年底,张征告诉我们打算辞职回国了。我们很惊讶,问他:你不是很喜欢加州吗,怎么又打算回国了?张征说,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外求学、工作,父母很想念他,虽然有哥哥在照顾父母,但自己心里总还是内疚,所以打算回去陪陪父母。
2015年春节前夕,张征回到了老家上海,顺利入职上海一所重点高校当老师。朋友圈里也频频晒出春节阖家团圆的场景,以及父母做的各种美食。节假日,他带着父母自驾游,去黄山、千岛湖。看得出张征很享受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他工作的大学也非常支持他的科研,给了充足的启动经费。入职第二年他就发了一篇影响因子很高的论文。我们一边祝贺他,一边和他开玩笑:上海房价那么高,赶快买房子结婚成家吧!张征则是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哎,我才30多一点,着什么急?我爸妈都没催我呢!再说了,买房、还贷款,我不就被绑定了么!我可不想当房奴!
三年多的时间平平稳稳地过去了,张征在大学里做科研,带学生,工作之余陪伴父母、四处旅游。我们以为张征肯定会定居上海了。
没想到2018年下半年,他又“坐”不住了,跟我们说:很想再次出发,去看看不同的风景。问他要去哪里,答曰:沙特阿拉伯。我们大跌眼镜。张征说: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有惰性,而自己内心总向往着远方。所以决定趁父母身体还好,再多走一些地方。张征还说,他对中东地区一直很感兴趣,正好看到沙特一所大学在招聘教授,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简历,没想到竟然成功了。我们纷纷劝他:不要轻易辞职,对沙特阿拉伯感兴趣的话,去旅游一段时间不就行了?张征说:短期的旅游不足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要想深入感受一个地方的生活,唯有在那里长期居住,才能体验当地生活的点点滴滴。
见张征主意已定,大家不再劝他,内心里甚至有些羡慕他。沙特阿拉伯,那陌生而遥远的国度,有着沙漠、骆驼、椰枣和《天方夜谭》,这样的异域风光当然是有吸引力的。有几个人能够像张征那样潇洒地说走就走呢,又有几个人能够有张征那样的勇气,一次次从舒适区里挣脱出来,勇敢走向未知?
如今,张征已经在沙特阿拉伯生活两个月了,对工作的大学很满意,正在着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
元旦那天,张征在朋友圈晒出了在红海潜水的照片,穿着潜水装备的他手里举着一小节红色珊瑚。
一位朋友在张征的朋友圈留言:你的下一站会是哪里?
我们丝毫不怀疑,过两年他又会去往新的远方,就像一个科研独行侠,自在无拘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8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