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间我做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yhope 说真话,抒真情,与您分享我的心声、我的快乐!

博文

“费纳之战”并不完美,似乎意味深长

已有 4370 次阅读 2013-3-15 15:58 |个人分类:所感随想|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网球, 费纳之争

今天,又一次看着心中的费天王挥手离别蓝色的赛场,仍那么坦然平静,没有丝毫沮丧情绪。我为他场上的一记漂亮击球拍手叫好,对于他的落败,没有了以往的垂头丧气,随着看他比赛的次数逐渐减少,越来越珍惜他站在场上的每一个瞬间,成功已不再是他所追求的唯一目的,也不再是奶粉们对他的唯一要求。只是希望他能保重身体,健康地站在他所热爱的赛场上。

提及费纳之争,绝对称得上是网坛的一段经典传奇。没有纳达尔,费德勒的大满贯奖杯将早已超越20,但成色似乎差了一些,所谓“既生瑜何生亮”。他们的打法大不相同,甚至相克。纳达尔的“三高”(高旋转、高弹跳、高弧线)球,确实让费德勒吃尽了苦头,这也是为什么二人之战纳达尔占优,甚至占据上风或控制局面。目前很多球员都效仿纳达尔的“三高”球,在应对费德勒的优雅单反技术时,确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单反的威力。只是纳达尔对“三高”球的理解和运用出神入化,故对阵费德勒时胜多败少。

这一次费德勒又败在纳达尔拍下,似乎意味深长。

首先,在纳达尔“三高”球的攻击下,费德勒单反似乎失去了手感,频频失误,甚至有些莫名其妙。我想主要还是因为自从有了小德和穆雷,二人交手的机会明显减少很多,针对纳达尔的打法,费德勒一定会有针对性的对策,而对别人他用不到这些,让他一下子找到针对性的手感几乎不可能,所以手感生疏,一时很难适应对手的球,造成失误连连。

其次,费德勒的三招法宝“快、准、狠”其实可以限制纳达尔的“三高”球。但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在第二盘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费德勒破了对手的发球局,就是用的这一招,但对31岁的他来讲,第一靠手感,还要有丰富的体能储备,他背部有轻伤,加之昨天与瓦林卡的斗智斗勇,体力精力都消耗巨大,纳达尔比费德勒小五岁,以体力好著称,今天让费德勒拿出百分百的精力体力实在太难,身体的恢复是需要周期的,尤其对他而言。费德勒可以几局保持专注和全身心投入,但整场比赛都这样他的确吃不消。毕竟“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费德勒对此应深有体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与纳达尔针对,他丝毫没有心理优势。不仅是以往的交手记录摆在面前,两人打法确实相克,对阵其他对手,费德勒占据很大的心理优势,而对纳达尔,他心理也没什么底。费德勒随着年纪的增长体力的下降,他对自己的技术能力最清楚不过了,他也坚持打出自己的最好水准,但一局容易,整场都如此是不可能的。所以输了这次比赛,也没什么遗憾的。

费德勒又一次挥手离别,再见,印第安维尔斯,相信他还会回来的。今年赛季之初的几站比赛,费德勒状态很一般,与他巅峰时期无法比拟。所有的奶粉都和我一样,我们不再要求他永远是那个不可击败的王者。看着他全力去拼每一个球,但脚步真的慢了很多,很有些心痛,真的不知道他还在拼搏什么?职业生涯创下了无数记录,他每打一场球都在刷新他自己保持的记录,他拿到了职业的所有荣誉,可谓事业有成;他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贤惠的妻子和一对儿可爱漂亮的公主,他本可以选择潇洒地退役,享受人生的又一段幸福生活。因为热爱网球,他仍然选择站在赛场上,但我们能看到他的比赛越来越少了。本站他的比赛完结后,他将休战几乎两个月,体力精力的恢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更主要是备战下一个红土赛季,他的下一站将56日的马德里大师赛了。

祝福费德勒,希望他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地站在赛场上是每个奶粉都希望的。期待下一个红土赛季他将有所斩获。当然下一个赛季是纳达尔的最爱——红土场。被誉为“红土之王”的他是否还会将传奇继续下去?其实他还在当打之年,只是他的打法对身体的损耗太大了,祝福他早日回到巅峰时期的纳豆,参与“德穆”对决之中,网坛因为有了顶尖级的选手才更有魅力。

相信这一场一定不是费纳的最终对决,他们的对决还将继续上演,是否重回当年的经典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场比赛的输赢仅仅是一个结果,但两个不同经历的王者上演的对决总是让人意犹未尽。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持,也看到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不正需要这些品质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3095-670585.html

上一篇:只因爱他无限
下一篇:记录是用来被打破的
收藏 IP: 210.72.2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