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为何好多人评上研究员后很少写SCI论文了? 精选

已有 16677 次阅读 2018-11-20 09:28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职称, 科研

今年1111日,在科学院某研究所工作的一位朋友找我谈科研合作的事儿,正事儿谈完后,他拿出一张该所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的统计表让我看,我快速浏览了一遍,看到研究员发表的一作论文很少,而副研和博士后发表的论文很多,这是为什么呢?他让我谈谈看法。我略微想了想,谈了以下浅见。

按过去的科研评价体系,要拿高级职称,得发表一定数量的SCI论文,因此从做博士后打算留所开始,就要卯足劲写论文,论文多了在竞争中就有优势,所以博士后和副研是发表论文的主力部队。当然,“跟风”式科研易上手,“灌水”论文易高产,而“攻坚克难”式科研突破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期间有一个不出成果的“空白期”,故多数人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哎,功利性科研有虽有益于个人角逐名利,但不能解决国家亟需的“卡脖子”科技难题,做这种科研意义不大。从长远看,获益的个人因“腹中空”不值得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估计心里很郁闷,最终也很“受伤”呐。

科学院下属研究所评职称时,因“多粥少”,竞争非常激烈,拿研究员职称并非易事【1】。不少人拿到研究员职称时,已经过了45岁这个“坎儿”,若之前没拿到光鲜的“帽子”垫底,后续的上升空间不大,所以拿到研究员职称后,就等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发表SCI论文的动力锐减,甚至也不愿意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啦。

还有一些人拿到了研究员职称,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把自己原来的工作让研究生完善下,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自己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

上述第一种情况功利性太强,应予严肃批评;第二种情况有点消极,不应鼓励。然而,下面这种情况必须点赞。有些人拿到研究员职称后,生存压力得以减缓,可以不为论文而论文了,有足够的时间静心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打算干点大事儿出来,为自己的科研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以慰平生之愿。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人在年轻时做出了重要原创成果,而有人则大器晚成,在中老年时开始发力同样做出了重要科技贡献。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春晖不论早晚”嘛。据我所知,属于最后这种情况的人虽少,但还是有壮心不已者滴,TA们已重新审视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体系,试图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内核,以开创普适性的新理论。嗯,基础理论的突破,往往能推动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是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无论如何,科研人员勿忘科研初心或目的【2】。大家晓得,科研的目的是:科学家凭着好奇心或兴趣,提出与解决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问题,推动科技发展,从而造福人类社会。科研做出了有意义的阶段性成果,应及时撰写论文并争取发表。论文的价值在其内涵,看其是否解决或突破了某些重要科技难题,而不在于发表论文的期刊档次。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作出有重要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拓展人类认识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的知识库,这是有志科研人员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听了我的看法后,朋友认为说得在理,补充道“国家已认识到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正在破‘四唯’纠偏,尽管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但路径正确、前途光明!”我连连点头称是。

参考

1】获得中科院研究员职称并非易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475179.html

2重温科研的目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4389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47196.html

上一篇:该邀请谁作国内学术会议的主旨报告呢?
下一篇:锁固型岩质斜坡的失稳前兆与失稳演化规律
收藏 IP: 124.239.252.*| 热度|

43 李万峰 郑永军 李斐 曾方明 徐耀 冯兆东 孙东科 李剑超 李兴超 黄永义 黄仁勇 吴斌 李东风 刘立 汪育才 文克玲 张国宏 刘山亮 韩玉芬 苏德辰 邵国涛 张军平 杨正瓴 罗春元 张士宏 刘建彬 吴明火 刘玉胜 孙颉 张启峰 黄玉源 尧中华 王从彦 刘钢 季丹 高建国 张磊 吴晓娲 赵永宏 王少凯 liyou1983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