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xiaq@gmail.co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xiaq 且行且歌,不沐离伤

博文

志愿者日记-1

已有 3927 次阅读 2011-10-9 07: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日记, 志愿者

从今年八月开始,到现在在the Franklin Institute做志愿者已经快两个月了。从最开始纯粹的功利性的想练英语,到现在逐渐纯粹地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两个月的经历实在收获颇丰。
念本科的时候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做长期志愿者的,顶多在学校的科技周中义务劳动一下,当来也没有这样的想法,觉得随大流干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今年夏天,忽然觉得非常迷茫。马上就要24了,大学的朋友们在事业上似乎都有了苗头,学技术的进了大公司成了技术骨干,学基础科学的已经开始发高档次文章,而自己,以前似乎从来没有怎么思考自己的未来,虽说从来都是好学生,但是正是这种好让自己迷失得一塌糊涂。对于事业,则一直在进与退中徘徊。忽然有一天在网上发现volunteer work 很流行,想到自己四月份去nanoday做志愿者的经历,觉得应该尝试一下,与其徘徊,不如实践,试一试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随便一搜,居然发现the Franklin Institute有这样一个招募长期志愿者做science presenter的项目,很对胃口,就去报名了。后来想想,这不愧为一向冲动的我做出的最冲动而最正确的选择之一。以至于后来有同学听到这个,说“你实在太勇敢了!”,我答道“过奖了,我不勇敢。我只是很有想法而已。”--非常的大言不惭。

因为是做science presenter,并且我只在周六上午去,刚开始几周只是培训,主要是教志愿者各个工作站点的功能,及如何与游客交流沟通。然后每个站点会有一个熟练的志愿者和我double, 一次以后,我觉得可以独当一面了,就开始参加正常的日程, 每45分钟轮一个站点了。这个博物馆的游客大部分是大人带着小孩子来,逛全天的。由于要门票,还比较贵,所以来的大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主要是白人,少数中国人,印度人以及黑人,并且素质谈吐都不错。因为来这里的中国人并不多,而周六上午的志愿者中又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所以遇到的中国人一般都会相互问,你是中国人吗?,从哪里来?等等,感觉非常亲切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一对老年夫妇逛博物馆,当时我在train factory给他们讲解,从一堆游客中我很快发现了他们,觉得特别亲切,尤其是那对老年夫妇,典型的知识分子模样,都带着眼镜,相貌清癯而睿智。当然他们也看出来我是中国人了,非常友善地冲我微笑,带走到我身边时又小声问“你从哪里来的?”。我很受用,主动用中文给他们讲解,问他们来美国多久了等等。临走时,老年夫妇和那对青年夫妇都很友好而感激地表示再见。这样的老人一般是从国内过来探望子女的,平时子女工作,他们也没什么地方可取,只好呆在家里,见不到什么人;周末好容易出来一趟,更好不容易见到一个中国人,觉得异常亲切,这和我刚来美国见到师兄师姐时的心情类似。我的友好,说不定可以让他们高兴好一阵呢。 还有一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PBT(puzzle&brain teaser),见到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三个小女儿,非常可爱的小孩,长得也非常漂亮,我一见就觉得喜欢,就问“can you speak Chinese?”, 小女孩可高兴了,跳起来说“yes, we come from China!” 然后我开心地说“我也从中国来!” 小女孩们特兴奋,过了一会,她们从另外一个站点回来,每人手里拿着一张自己设计的火车的图案, 隔老远就挥舞着画边跑边叫“姐姐,你看我们设计的火车!” 我连说“Great! You guys are awesome!” 小女孩们得到肯定后当然开心,脸上都笑开了花了;当然,我也感到很开心。后来想想,可能自己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居然用了awesome,如果用“好棒啊”这样的字眼,她们是否会更开心?像我们这种从国内过来念研究生的因为是在学校,所以周围的中国人比较多,而如果工作了,或者是ABC, 周围的中国人则比较少,主流社会融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这样的场所见到同胞,还是很开心的,难怪小女孩虽然英文非常流利,但是还是很自豪地说“we come from China!”。有时候想,这样的家庭估计就是自己以后的家庭,而将来的小孩估计也会很开心地对一个亲切友好的中国女孩说“I come from China too”, 尽管是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

我这样喜欢小孩子,当然并非只有亚洲小孩。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很可爱的美国小姑娘在PBT那玩解开两个小铁环的游戏,弄了一会搞不定,然后就奶声奶气地跟我说“Can you show me how to do it so that I can show it to you later?” 我一听,觉得小姑娘真有意思,别的小孩都会说“I don't know how to do it. Can you show me?” 而这个小孩居然把问题问的这么受用,“so that I can show it to you later”,“好为人师”型的天真可爱。我给她演示了,然后把环还给她让她自己做,她接着来了一句“Let me explain it to you.! Is it like this, this and this?” 我就一直看着她把铁环解开,心想这样的小孩真讨喜啊!

不光小孩,大人在未知事物面前也会表现出类似小孩天真的一面。比如Brain Bar& Heart Bar, 有一些真的动物和人的脑和心脏的模型,如果不是相关学科的一般很难有直观认识,所以每次都会有一些大人过来围观,仔细地问我结构和功能,而得到答案后又会恍然大悟,赶紧把自家小孩拉过来长见识,或者旁征博引,给我讲自己以前的相关见闻,当时有不明白的地方,现在终于理解了,好开心。

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也非常富有童心和爱心,有个叫Al的工作人员,本科在Penn physics,毕业后在这里工作了两年了,每次见到他都生机勃勃的样子,他做展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小孩子的积极性,逗乐他们;所以小孩子都非常喜欢他,当然,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也会被他的热情感染。还有一个人据说当年是某大学教授,现在退休后自愿在这边工作,知识非常渊博,讲话也特别雷人, 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谈到什么也怎么样怎么样的时候,会在“....too”这句话结束后特别强调地加一句“T-----O-------O-------”,故意把每个字母拉的老长老长,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博物馆每一阵都会推出一些新的展出,而一些非常受欢迎的旧展出则常年保存。比如Paper making,貌似每个小孩每次来都要动手做一到两张纸,比如上面说到的那三个小女孩,她们那天缠着父母硬是每个人做了两张纸,结果走的时候老爸捧着六张卷成筒的纸,抱怨着跟我说小孩每次来都要做,现在家里已经有好多了。 新的展出,蛮有创意的。比如前一阵展出的Mummies,当时有几个古埃及的木乃伊在美东各大博物馆展出,反响非常强烈,于是这里也开了一期为期半年的展出,加上Imax的视频解说,非常受欢迎,我也进去凑了一下热闹,Imax的解说实在是赞,太有实感了!最近又在组织一起以流行美剧CSI(犯罪现场调查)为原型的实景展出,里面包括一些Blood test, fingerprint test等互动环节,估计又要红好一阵了。也美死了我等可以免费参观的志愿者,可以不定期接受一下与时俱进的科普教育。


总之,非常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享受这种给别人带来快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过程。曾经一度,想着将来的职业做一些类似的事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实践,我逐渐明白,这种科普性的工作不可能成为终身职业理想,但是成为业余爱好确是非常不错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3840-494704.html

上一篇:投稿如相亲
下一篇:徘徊
收藏 IP: 76.99.52.*| 热度|

7 张天翼 罗淼 郑融 虞左俊 杨绪洪 张鹰 haoy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