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记录大师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容易被拍砖。好在我是晚辈,无所谓江湖地位,即使说错也只是被前辈方家一笑了之。初步写了结构设计的五绝宗师之后,我写了结构学术界的陈肇元院士,之前也曾经零星写过岩土界的李广信老师等,如果有可能,我想继续写一些我认识的前辈大师,我记录的只是这些大师的琐事、小事、我经历的事。泰戈尔有过一句著名的诗:“I leave no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Rabindranath Tagore,Fireflies,1926)。这些大师甚少有传记,我希望我的记录能够留下这些大师在空中掠过的翅膀。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如果有错误,烦请谅解并指正。
机缘巧合,我与陈肇元院士也有交往,想写一些关于陈老师的事情。
陈老师以学术研究为主,所研究领域涉及岩土、基坑、防爆、高强混凝土、耐久性等。我最初先学习了陈老师关于基坑和土钉墙等著作,后来才进一步了解了陈老师的博大精深。陈老师一生有许多成果,我个人认为,陈老师在2013年出的论文集《混凝土结构安全耐久性及裂缝控制》非常有高度,对国内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可靠度等有精彩的论述,宛如结构界的《九阴真经》。我学习此书之后,受益匪浅,建议结构界的年轻人认真学习此书。陈老师的观点尤其值得土木界学习、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房屋是人民最大的一部分资产,应该适当提高房屋的安全度,不应一味地减少钢筋、水泥的用量,把低安全度、低造价作为先进。我个人认为真正先进的结构是“两高一低”:高安全度、高品质、低造价。
在汶川地震之后,我看到砌体房屋倒塌破坏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提出了“巨震、(避难单元)不倒”的概念并做了些具体工作,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专家支持,遇到的问题也很多。2011年我给陈老师写了封信,谈了自己上述的想法,得到了陈老师的鼓励,“从结构类型看,砌体结构对抗震不利,避难单元可以用在新建工程”。 2013年春节,关于防倒塌规范砌体部分,我希望能够引入巨震和避难单元的概念,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陈老师也关注了此事,期间我多次请教陈老师。有一天上午,陈老师在家里专门听了我的汇报。我到了家里,陈老师和夫人两位老人在家,陈老师几年前做过大手术,然而身体康复的较好,精神也很好。坐在陈老师面前,我心里还是有压力的,简单闲聊两句,便进入了正题,我给陈老师汇报了“巨震、(避难单元)不倒”的概念、研究数据和震害中存在的局部单元不倒塌的实际案例,陈老师给予了肯定并鼓励我们做更多的工作。在交流的过程中,陈老师谈到了目前安全度较低的现状,希望能够改进,忧国忧民之情怀溢于言表。临行,陈老师赠给了我2013年出的《混凝土结构安全耐久性及裂缝控制》。
前一段,我和朋友聊天,谈到陈老师现在还参与编制高强混凝土的规范。朋友深有感触地说:"陈院士那一代人不一样!"脸上洋溢着高山仰止的情感。
“您很有创新思想,不妨同时在提高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者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上,做出贡献。”,我每次读到陈老师的这句话总是压力山大,不知后生小子怎么做才能实现大师的心愿?
姚攀峰改于2014-09-01
陈肇元[1] (1931.10.1--)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爆炸、撞击作用下防护结构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研究,并取得系统成果,许多纳入国家设计规范或用于重要工程,在研究推广现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和土钉支护技术,并编制相应结构设计施工规程的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主要从事建筑物工作性能评估、结构安全性以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研究,并有实用成果。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200余篇。
工作兼职编辑
2成就荣誉编辑
3研究课题编辑研究工作经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