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科学网首页顶部刊登了署名陈伊凡的文章《对话潘建伟:欢迎基于科学实验的严肃质疑》。该文也引来很多评论与争论。
对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欢迎严肃的质疑”是值得肯定的科学态度。但在当前的条件下,仅用中文专对国内学者提出“严肃质疑” 必须“基于科学实验”的要求则非常不恰当。
从科学意义上讲,潘建伟的实验是要证实通过卫星人类可以实现纠缠量子对远距离的超距量子信息传输。超距量子信息传输,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是没定论的重大问题。没定论的主要原因就是它需要极精密昂贵的仪器与极严格的实验条件证实,这些要求绝大多数物理学专家都难以实现,而已知的实验尚有漏洞。现在潘建伟的实验已用到专项卫星,这必须动用大量经费与国家之力,当前国内几乎不可能组织另外对等的实验。所以对国内学者的质疑提出必须”基于科学实验“就是过分的苛求,实际上就是拒绝质疑。
由于此项实验关系到科学重大问题,使用了国家大量经费,人们有权,也有义务对该试验的,科学上未定论的可疑方面提出严肃质疑。
这里要指出,不需要进一步实验,仅凭公认的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就能断定现在的量子信息理论存在根本的问题。该问题就是:量子信息理论的基本概念“量子比特”(qubit)在量子力学中普遍认为是不可测量的。推行量子信息理论的人,一般故意回避这一问题。因此,仅根据量子力学基础理论可断定: 即使量子信息实现了超距传输,人们也不可能严格测出所传的量子信息。量子计算机存储与计算基本单元是量子比特,根据量子力学基础知识也可断定:即使能造出量子计算机,若要取出计算机的精确计算结果原则上也不可能。这一基本问题对量子信息理论是致命的。因此,发展量子信息的理论与应用就应先解决其观测性问题。如果回避这一原则问题,仍鼓吹花巨资研究“量子信息”理论,这做法是不恰当的。
由于已知的量子比特的不可观测性,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在科学网上多次提出的要求,”希望推行量子信息理论的学者回答量子比特是否可观测”的严肃问题(见我的博文《望物理学家回答量子理论中的量子比特能否被准确测定》,以及我对署名陈伊凡的《对话潘建伟:欢迎基于科学实验的严肃质疑》的评论)至今不见回答。可以下结论,他们在回避!
其实,我非常赞同“基于科学实验的严肃质疑”。在我国的条件下实现“基于科学实验的严肃质疑”的一个可行办法就是使持反对意见、可信任的专家组织独立专业研究团队,利用使用卫星的现有实验系统,在适当时间进行独立的实验,检验光子源是否能输出纠缠光子对;检测输出的光是明显离散的光子对还是由巨量光子构成的光束;检测所用的Bell检测仪是否真能在不破坏原纠缠性条件下检测出4个不同Bell 态;检测通过卫星传播的光是否还是原发射的离散光子对的一部分(即没有补充新光子);检测甲乙两地用以比较的光子对是否还是经过Bell检测仪的原光子对等。应允许实验参与者公布实验结果、个人判断与质疑。理所当然,应要求新团队不改变相关设备,不泄露技术机密(除非该技术是不科学、是用以造假的)。
我想这一建议是公平,或许也是可行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