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前我翻看到以前写的一篇日记,想起十几年前我在大连自然博物馆工作时经历的一件的事儿:
据1996年12月2日大连日报报道:一头鲸鱼误入庄河市观驾山乡海洋村打拉腰渔港附近的浅海养殖区。
根据这一线索大连自然博物馆谭竹温馆长立即派人到那里去了解情况,12月5日早上海洋动物专家施友仁先生冒着大雪乘坐公交车出发了,当日傍晚就得到反馈电话情况属实。
救援小组7日早5点钟乘坐公交车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了预定地点,与海洋村领导联系租用了贝类养殖场02号80马力木壳渔船立即出海搜寻被困鲸鱼。
这天的海上气候特别好,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海面能见度有几百米,远远望去有很多拉蚶子的渔船在作业,我们对搜寻这条鲸鱼充满信心,我们不断地用望远镜四处搜寻,始终不见有鲸鱼出现。我们知道鲸类属于海洋哺乳类动物,它是靠肺呼吸的,它在水里生活但也需要定期浮到水面上呼吸,这里如果这里还有鲸鱼生存的话,我们就一定会看到的。
几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天空乌云密布海面已经起风了,船老大仍在开足马力在曾经见到鲸鱼的海贝养殖区域来回穿梭,可始终不见鲸鱼的踪影,我望着这些密密麻麻玻璃浮球内心隐隐有一点不祥预感,我们都为这头鲸鱼命运担忧,难道它真的遇险了吗,还是侥幸逃出去了呢,我真的希望是后一种事情发生。
我让搜救渔船靠近在养殖区内采收扇贝作业的渔船,向他们逐一询问近几天见到鲸鱼情况,这些渔船都说前几天还经常看见鲸鱼往上喷水的情景。其中一个船员跟我们介绍,他是在10月末左右第一个看见这条鲸鱼的,那天他们的渔船正在海上作业,当天海上风平浪静,突然渔船摇晃了起来,他赶紧向海里瞭望,发现一只庞然大物在渔船的正前方大约10余米处游动,身体的背鳍露出水面清楚地看见鲸鱼身体呈豆沙色并带有白色斑块,与渔船呈“丁”字形对峙,当他们的渔船发现这条鲸鱼后已经来不及刹车了,只好硬着头皮从这条鲸鱼的身体的后半部驶过,这可是一招没有办法的险棋,如果这条鲸鱼甩一甩尾巴这条80马力的小渔船就会就会葬身海底后果不堪设想呀!可是万幸的是渔船安全通过,鲸鱼并没有做出不友好的举动,真是有“鲸”无险啊!
我们听了一些渔船的介绍都说近两天再也没有看到这条鲸鱼的出现,这让我们很沮丧,我们还是不甘心地继续在茫茫的大海中搜索,不知不觉过去了十几个小时,天色已经暗下来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搜救计划无果而终。我们和一些渔民共同分析,这样大的一条鲸鱼误闯进高密度的养殖海区,逃出去的概率是很小的,很有可能是被网具缠住呛死在海里,但活不见鲸死不见尸不好下最后的结论,回到驻地马上将搜寻结果汇报给博物馆领导,我们带着遗憾第二天上午离开渔港,下午3点多钟回到大连。刚刚回到宿舍就接到谭馆长电话,让我们明天早晨立即返回庄河,那条不幸的鲸鱼已经死了。
由于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的捕杀,在北太平洋海域大型鲸类已经很少了,灰鲸就更看不见了,当时据日本专家断言,北太平洋剩下的最后一头灰鲸已经被他们捕杀了,这种生灵已经在这一海域绝迹了。看来日本的捕鲸专家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
后来我们找到发现并将鲸拖到渔港的船长了解到,这头鲸的头钻到养扇贝的养殖伐里去了,尾巴露在水面上,昨天发现时已经死好几天了,怪不得这几天渔民没有看见有鲸鱼喷水呢。
当天晚间7点是大潮,我们得到村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利用修船的船道将这条灰鲸拖到船坞上了,经初步测量这条鲸体长17米,体重约30多吨。
当晚研究一下如何经这头灰鲸运回大连制作成标本,要运回这样大的鲸鱼何谈容易,最后意见将鲸分割成三段,头和尾正体运回,再将灰鲸的中段在切割成几块,去掉多余的肉保留皮和骨头运回大连自然博物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