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森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汉森 Welcome to my blog!

博文

16岁澳籍华人天才少年遗作震撼世界

已有 4162 次阅读 2019-8-31 12:09 |个人分类:阅读选摘|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每年的十月是澳洲蓝花楹盛开的日子,那成片成片的紫色花海总是令人流连忘返。

而就在这浪漫的清香中却也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2000年1月17日,21世纪刚刚开启,布里斯班Wesley Hospital出生了一个不寻常的婴儿。他叫韦斯理。

  



(图源:网络配图)

人们总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而韦斯理仿佛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孩子,不论是数学还是文学,或是音乐,

没有他不精通的。

从幼儿时期起,韦斯理就被冠以了各种天才的称号。

  



五岁,

被小学破格录取。



(五岁的韦斯理,图源:万能的布丁)

六岁,

跳级到四年级。



(韦斯理与妈妈韦敏,图源:万能的布丁)

十岁,

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昆士兰州教育部举办的神童计划,系统学习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课程。



(童年的韦斯理,图源:万能的布丁)

十二岁,考入昆士兰州高中十年级,

成为最小的录取生。十三岁,精通英语、汉语、西班牙语,被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纳入会员。



十四岁,

获得澳大利亚数学竞赛一等奖以及AMEB钢琴表演的L-MusA文凭。(这相当于钢琴领域的硕士文凭)并开始用中文撰写澳大利亚的历史小说《蓝花楹》。



十五岁,

报考牛津大学数学系。

十九岁,

获得牛津大学数学系硕士学位。

二十一岁,

博士学位。二十四岁,

成为最年轻的数学家与音乐家。

书写这完美的一生,无人能及...



然而,十五岁后的一切要基于假如他还活着。可惜世界没有如果...



2015年开始,

刚满十五岁的韦斯理常常感到

剧烈的头疼,后来甚至无法站立。这一次,

上帝没有再眷顾这个孩子。他脑部的肿瘤已经超过5厘米大,

整个大脑受到压迫。

接受了手术、化疗的韦斯理,还是没有起色,失明、失语、瘫痪接踵而来...一次又一次的与死神做着抗争。



手术后回家的韦斯理,为妈妈最后弹奏了一曲《生日快乐》,并坚持《蓝花楹》的创作。



2016年3月,

南半球的夏天还未完全过去,16岁的韦斯理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十五年的时间太短,

短到他还没有好好看过这诺大的世界;十五年的时间也很长,

韦斯理留给这世界的精彩将是永恒。

如果说韦斯理的天才智商是偶然,那么他的文学成就是必然。

5岁起,韦斯理就开始接触接触《康熙帝国》《雍正王朝》《三国演义》等历史剧。



10岁时,系统学习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课程。他也喜欢读中国历史小说,参与组建了ChinaNovel的网站,把中国的小说翻译成英文,免费提供给全球读者阅读。



13岁时,一次活动中,参观了Wesley医院,对其中一栋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留意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14岁时,他凭借出色的钢琴演奏成为昆士兰州立图书馆的志愿者。

作为回报,韦斯理有了一张州立图书馆的工作证,可以借阅馆藏珍贵历史资料文献。也就是此时,韦斯理正式走上了《蓝花楹》创作之路。



而之前近十年的铺垫与文学素养,

也为这条创作之路增添了许多必然性。

在2016年韦斯理去世后,他的妈妈——韦敏,

武汉大学中文系高材生。强忍悲痛,续写了韦斯理的遗作。三年后,这本跨越时空的巨作终于问世。

46万字,近2000个日夜的努力,每一行都蕴藏着浓浓的亲情,

每一字都蕴含着火热的赤子心。



这是首部以汉语为基调书写的澳洲历史小说。

小说以蓝花楹花季为时间轴,讲述了男主人屠夫成长为布里斯班政界要员的传奇、以及女主人公保姆奋斗成为昆士兰历史上第一位女商人的曲折。并逐渐走入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人脉传承,用纤细敏感的触角,感知了整个澳大利亚的文化和感情。

韦敏说:为了丰富这本书的资料,韦斯理从2014年开始坚持每周末进行素材整理,阅读了图书馆关于那个时期的所有藏书,还实地走访了一些可能涉及到的建筑、街道、河畔等遗迹。



于是,也就有了书中附录里的那几百张珍贵的地图与画册。



(蓝花楹中的手绘图,图源:SLQ)



武大文学院教授、翻译家张箭飞读完《蓝花楹》后说:小说的标题让她联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一部不太为人关注的短篇小说《蓝花楹旅馆》,这个故事同样发生在布里斯班,“来自巴西的蓝花楹,就像莫言的红高粱,后面都有植物学、人类学的意义,读得有‘智力骚扰’之感,用流行的话语来说,挺烧脑。”

韦敏在书的引言中说:“我在儿女情长中找到了自己的宿命和解脱,在大悲大喜中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和坚强。有时,一片飘零的蓝花楹花瓣就会勾起我的心事,让我泪流满面;有时,回头一望,发现自己已经咬着牙走过了最绝望的时光。”

想必,这也正是她内心最深处想对儿子说的悄悄话。



(《蓝花楹》作者韦敏(右))

《蓝花楹》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爱子的遗愿,更多的是一位普通母亲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韦斯理离开的三年,韦敏没有一刻是停止思念或是真正释然的。

她只是坚信,

爱,终将跨越是一切时空,爱,终将突破所有的阴霾。逝去的都将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下一个明媚的春日里,浪漫的蓝花楹树下。

那个翩翩少年正微笑着,向她走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14-1196018.html

上一篇:中国人的午睡
下一篇:常书鸿与敦煌石窟
收藏 IP: 75.119.245.*|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