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结合农林业生物防控工作、生物多样性研究,很多同行会问到寄生蜂和蜜蜂的中文名。有些期刊也要求作者命名时,提供中文名。
大多数的物种,主要用于分类学,有拉丁文足矣,不致因为不同的当地名称引起歧义。双名法和模式概念的核心思想都是为了化繁为简,尽量减少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对同一个物种的不同理解和定义。因此,个人建议鼓励用拉丁文物种名交流。不过,少量重要物种,如果应用、科学普及、教育等方面需要,确实需要合适的中文名。
拜读朱弘复先生1962年发表在昆虫学报上的论文,颇为受益。现摘录前辈的建议如下:
1、系统化:按照分类体系来命名;
2、便于记忆与应用:中文名与阶元名称、形态特征、分类系统对应;
3、兼顾雅意;
4、兼顾观感;
5、定期审查与公布中文名称。
具体命名方法如下:
1、译意;2、象形;3、译音;4、意义及形态特征:属名与形态特征兼顾;5、意义及字音:兼顾属名与发音;6、音、义及形态特征:属名、发音与形态特征三者兼顾;7、以寄主命名;8、现成的名称。
附件:
朱弘复,1962. 关于昆虫中文命名的讨论. 昆虫学报,11(1):101-102.
朱弘复,1975. 蚜虫的数值分类. 昆虫学报,18(2):211-216.
朱弘复,1984. 中国蝙蝠蛾属支序分类(鳞翅目-蝙蝠蛾科).
朱弘复,1985. 审定统一科学名词是国家科学事业的基本建设. 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 2pp.
吴征镒、曾呈奎、朱弘复,采取切实措施 解脱“三志”困境. 1991. 中国科学院院刊,2.
王子清,1995. 朱弘复传记. 生物学通报,30(1):41-43.(下载自CNKI)
朱弘复先生90大寿
陈世骧、朱弘复、刘崇乐、蔡邦华等4位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