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早,经过多日准备,牛泽清、张峰、吴清涛、曹焕喜等4人出发奔赴西藏林芝,和西藏农牧学院潘朝晖会合,开始约1个月的色季拉山考察。
1997年,我和吴岷师兄,在大卫老师的安排下,在青藏高原开展了82天的考察。当时条件有限:1)西藏考察主要靠公共汽车;2)藏东南川藏公路雨季断路,我们就只能靠卡车;3)没有适当的摄像条件;4)采集方法也比较有限,主要靠扫网;5)通信联系很不方便,很多地方没有光缆;6)很多地方晚上没有电灯,只能点蜡烛,整理标本;7)由于是学生,基本没有和当地的学者联系。
2001年,雷富民、杨奇森、陈军、尹祚华、朱朝东、李维、彭贤绵、王纲等一行8人,赴四川、青海和西藏进行科学考察。当时条件就好多了:1)有两辆吉普车,可以相互照应;2)有一些光学相机;3)不同类群的专家、学生可以相互交流野外考察的心得、教训;4)有了手机,乡镇有了网络;5)采集和整理方法有了一定的改进,晚上也有充分的电力;6)杨奇森博士长期在青藏高原工作,建立了很多人脉,使得此次考察得到当地的大力支持。
2012年6月,王大生老师又带着我赶赴林芝地区踏勘,选定了色季拉山作为后续考察的重点。原因如下:1)色季拉山相较周边山区,地质灾害较少,相对安全;2)色季拉山山脚下是八一农牧学院,有潘朝晖同志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支持;3)近山口,有林业部的生态站;4)翻过山口,即为鲁朗,有新建的青藏高原研究所的藏东南站和中山大学的一个实验站。最为重要的当然还是色季拉山丰富的物种资源,亟待研究。我的个人野外采集经验和类群研究的情况表明,色季拉山区系还不是青藏高原最丰富或最特殊的部分。但是,经过和其它地区的比较,我认为选择该山作为定点考察点比较安全、方便、有较高的代表性。
这次,牛泽清博士将主要关注传粉蜜蜂;张峰博士关注土壤动物;吴清涛设置系列的马来氏网;曹焕喜则重点采集并饲养食叶昆虫及其寄生蜂。这是我组成立以来,首次选定一个地点,一个具体问题,从多个功能群(传粉、植食、寄生、分解),研究该地点昆虫内部与相互关系。同时,此次考察也没有设定固定的植物类群,以期用3-4周的时间获得充分的标本资源,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建立背景资料库。
期望在牛泽清博士的带领下,这支队伍能够在林芝工作期间安全、顺利、满载而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