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岗山采集周记(2)
记录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娟娟
队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婧婷
记录时间:2021年9月12日
光阴似流水,不知不觉中又过了一周,2021年度的第三次采样也已接近尾声。
“这亩荒山!”是以前和王明强师兄采样的老王师傅的经典语句。初听不知句中意,再来已是山中人。在经历了N5样方后,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亩荒山!”的含义。该样方的陡度应该能在所有采集样方或整个样地中排上前五,而且还长满了茅草。我们这次采样任务正赶上B样地的除草之后,残留的茅草硬茬隐藏在倒下的茅草丛中,我们每一步都很小心翼翼。我也体会到了真正的“爬山”:攀爬时手脚并用,不敢轻易下脚和放手,怕一脚踩空跌落到坡下的山谷中去。虽然在这个样方中采集难度加大,但大家都在坚持不懈,缓慢有序地进行采样工作。
其次是让明强师兄有史以来受伤最严重的R29样方也让我心有余悸。下雨之后的树林里,空气弥漫着土腥味,同时样方中的陡坡也更加的顺滑。大家一路都紧抓旁边的树干或草来稳住重心,即使身上沾了泥土也不敢松手。可即使这样小心,师兄还是猝不及防地摔了一跤,右手臂被划破了一个长长的伤口。但是,他摔倒后,手里还紧紧握着虫子的标签。师兄着实让我佩服,因为他没有为了保护自己而放弃标签。时隔一天,陈婧婷师姐在S22样方中也不幸挂彩,手和背都被才砍断的茅草根划伤了。
“挂彩照”
在W11样方采样时,我在巢管上看到了有意思的一幕。两巢管之间的木桩上聚集着一小群某种马蜂,似乎是在那守株待兔等着外面独栖性膜翅目昆虫来筑巢或者巢管里面的昆虫羽化出巢时进行捕猎。郭士琨师兄说也有可能是在那木桩上筑巢。大家都在猜想出现这样的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并再次铭记采集时要注意,保障自身安全。
巢管上的棕马蜂
这段时间,我们每天下山后都会立刻去实验室处理当天采集的鳞翅目幼虫:因为收集管中可能会因天气温度高起水汽从而影响幼虫的生存,得及时每个鳞翅目幼虫分装到饲养盒里。再者,就是检查之前已经分装在饲养盒中的幼虫,观察每个幼虫的存亡、化蛹和寄生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我这周也剥了一些巢管,初步能根据巢管里面的情况,判断是否有独栖性膜翅目昆虫来筑巢、是否羽化成功 是否有被寄生等情况等。当然,巢管里面的情况多变以及物种辨认都还需要更多系统学习和深入探究。
处理鳞翅目幼虫
学习剥巢管
我通过这次采样,对A、B两样地有了大致了解:A样地采集的节肢动物数量大约是B样地的两倍,之前的采集效果也是如此。A样地中的有花草本植物比B样地丰富;B样地的整个样地土质比较贫瘠,绝大部分样方中都是生长着茂密的蕨类和茅草,少有开花的草本植物。可能正是因为B样地荒且陡,茅草丛生的原因,让师兄、师姐先后都在B样地受伤了。
当然,出野外受伤是不可避免的。王明强师兄还很乐观地跟我说:“当你能坚持走下去,以后就不会觉得苦了,这是一个过程。”看着师兄师姐都负伤上山采样,虽然艰苦但他们热情不减且都很认真负责地工作,并没有因为受伤而减慢了前进的步伐。这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一句话:“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次和师兄、师姐采样,更加切身地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通过这次的上山采样,略有小感:科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难一蹴而就。我们的课题,要求我们除了抓紧实验室的理论学习之外,还需参加野外实践学习。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理论加实践,能更好地辅助、理解科研课题和任务。在野外问题是不断会出现的,我们要懂得根据问题及时调整方案,而不是拟定了一个全套的计划后,就能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跟着计划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