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的课给学生讲了研究的几个焦点:
A、发现问题,比较问题
B、描述现象,解释现象
C、阐述机理,机理建模
D、设计机制,应用机制
E、提出方法,方法研究
关于第二点,我以开普勒发现行星运行三定理出发,告诉大家物理或者化学学科的发现现象,准确地刻画现象都不见得是件容易的事情。
至于机理的研究,我就延续了这一问题,认为牛顿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对于星球运行的内在规律进行了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直接解释了为什么地球为围绕太阳运动等困扰科学家很多年的问题。
设计机制则是经济学或管理学中的大问题,这里,我以公共品的使用为例,对机制设计的思想以及几个关键的要素构成进行了解读。
而方法的研究则是跨越学科本身的,我这里以将定性的问题定量化为核心的层次分析法为对象,举例说明了方法研究的有趣和更深远的价值。
第一项提出问题则从达尔文的博物学家经历和主要贡献为主线展开讲述,告知大家提出问题有时候也是非常困难的。
今天上午的课俺又采用了新的模式,先让12名同学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比较重要的应急管理的关键词,然后让迟到的第13名同学从这12个关键词里选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陈老师的课就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第13位到达教室的刁寒诺选了“灾后心理恢复”这个题目,我就开始边提问边讲述。嗯嗯....
一、灾后的个体心理状态一般会有哪些?大家一起列举出来,最后,包括应激性创伤这样的比较专业性的词汇都从同学们的嘴里吐了出来,很不错!说明有些同学还是下过功夫的,且或者因为面试而记住而到了入学后还能记得还还算表现不错。
二、基于以上的这些灾后心理状态的列举,大家认为会存在哪些可能的问题?难以恢复如常,难以忘记灾难本身,或者自我调整的能力有限,还是心理干预的力度或方式不够?等等
三、现象和问题之后,就是内在机理的剖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因为没有经历过类似灾难?还是因为受周边的影响?抑或自我刻意的心理状态选择?从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操作性这四个机理分析的不同层次出现,各自应该关注哪些方面。此外,从某一个心理创伤的出现、发展、演化的角度如何认知心理变化?都是可以研究的“点”。我还特别给孩子们将了让我的毕业的弟子李季梅与武艳男写的一篇论文,如何度量公众心理恐慌?从哪里获取数据,如何分析?为什么这个结果就能体现一个群体的心理恐慌。
四、研究方法的说明。心理必须通过行为表达,所以,只能从行为上对心理进行映射,然后研究。目前有两大类灾后心理研究的方法,一为各类调查方法,二是采用生物物理学的方法,用仪器测量心理变化在身体某些参数上的显示,比如血压、心跳、体温等。
五、针对灾后心理问题的机制设计。设计怎么的心理抚慰、一对一的活动、或者集体活动来消弭心理创伤,加速心理的恢复,是最后的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就可以从主体能够拿出的资源与策略,客体的现实状况,介质的使用,以及时间的选择,空间的确定,还有如何将动力机制引入,以达到最后的目标。
OK,五个问题阐释清楚,我说,五篇论文(一篇大论文)其实就已经出来了,但是,此时要关注别人的工作,是否已经cover了自己所想,还是颇有些新意,如果有新意,就继续;如果没有,就去设想哪里可能会有新意?方法?对象样本?还是没有人涉及到的另外的心理状态,比如恐惧,虚张声势等,可能是别人未曾研究的内容,可以从这里下手。如此,两个小时的课程就差不多足够了,下课吃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