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科学在最近100年中取得了很辉煌的进展,有趣和物理数学不同,所以形成了“管理丛林”,里面的人物可谓众星璀璨,很可惜的是,在中国却没有“种下”哪怕一块小小的里程碑,为什么?
答:中国的管理一向是偏重于“义理”而与具体的操作无关的,虽然西方的管理也会有大量关于“原则性”内容的探讨,但是总会有研究具体到行为层面,甚至产生了一个行为学派。
在谈我国的管理思想时,近现代的中国学者或企业家几乎都没有名字留下,即便提到也多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案例和故事。不过,当大家去追溯管理学在中国的历史,很多人愿意提到《淮南子》、《孙子》等一些非管理学的专著,说里面体现了闪亮的管理学思想。当然,也只是一些思想的火花而已,本来这些作品就是其他领域中的专著,与管理只有一点点的交叉关系,有火花也够不容易的了,所以在说到管理史的时候得提。
不知道在这里来对比一下《孙子》和《战争论》是否合适?毕竟克劳塞维茨的辈分要低多了,按年龄说,虽然中国的这位军事家叫孙子,但是实际上应该是他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不过,我还是愿意提及一下两书的特点——《孙子》对于战争原则性的探讨占去了100%的篇幅,但是具体怎么打仗却没咋说;而《战争论》则不然,里面甚至会规定在战时部队在某地临时过往,如果停留多少小时就必须挖战壕,以备和敌军可能会有的遭遇战,这个就太具体了。
也许还应该再看看后期的军师将领(如戚继光)的军事专著,看看里面是否有更细致的关于打仗的操作性说明,我总是心存疑虑觉得似乎很难有,或者有喜欢读战争史的朋友可以告诉我一下。
2,管理学发展至今,最光辉的里程碑依然是泰罗(又译作泰勒)的科学管理法,几乎无法超越,虽然现在看来那些所谓科学的管理法也有诸多问题。为什么?
应该是时代催生牛人的出现!那个时代,已经开始琢磨将生产活动中的某些动作分解为重复劳动了。
喜欢看老电影的人应该还记得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的表演,里面把因为机器大生产带来的人的异化刻画得淋漓尽致,吃饭有吃饭机,和工厂里的机器一样也完全是自动化的,连擦嘴的过程都不需自己动手。而卓别林饰演的只是在工厂里拧螺丝的小工人,天天重复一样的工作使得他看到鼻子也想拧上一把。
卓别林是伟大的,而将工作分成重复性强的动作,每个人只需要在机器面前做一个动作为特征的机器大生产更伟大,尽管前者对后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但是如果没有后者,我们依然处在工业革命前期的阶段,世界一如既往地运动和前行,和农业社会的差异也就一墙之隔。而有了泰罗,有了计件工资,生产效率才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而这也正是管理的魅力之所在。
3,管理学实验好做吗?为什么至今只有一个管理学实验成为了管理学的里程碑事件?今后却再没有很像样的管理学实验,而是演变成了问卷调查之类简单的纸面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管理学实验和经济学实验一样,都是几乎不可做的。
管理学和经济学多从实践中发现现象和规律,然后总结出来,单纯去做一个实验,而实验者还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如同药品的临床实验中的对照组里的各位病人,是很难的,或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里面少涉及人,而多用生产、流程这类东西去寻找规律,由于真实的外界环境和设计的实验之间有错位,也难以在实验中反应出真实的规律来。即便发现了其中存在规律,也不见得是普适性的,甚至是很不普适的规律,参考价值不大。
而管理学中这个著名的实验就是霍桑实验。它的基本内容我不在这里科普,因为很容易知道。但是,我可以这么说,霍桑实验如果今天做,也许结论是相反的,甚至,即便霍桑实验当时换个工厂再做,结论也不会完全一致,这就是管理学称“科学”显得牵强的地方。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条件一样,则结论一样。而管理学和经济学一方面难以构造完全同等的条件,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即便条件完全一样也无法达到结果一样,连相似甚至都难。
当然,现在有实验经济学这个东西,而且还是大佬们倡导并正在做的,多是使用计算机构造一个管理环境,然后看里面人的行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48220.html
上一篇:
初恋女友今早来信下一篇:
开封的驴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