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科学、科学主义与打科学主意的人

已有 4242 次阅读 2011-4-14 17:10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自然科学, 科学主义, 维基百科

  先从维基百科上扒拉下来关于科学主义的说法:

  科学主义是这样的一种思想: 即, 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 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 其高于所有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科学主义这个词首先被社会科学家,如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和科学哲学家, 如卡尔·波普尔等使用,用来描述许多科学家所共有的态度和信念, 这一信念让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其所采用的方法终于上升到意识形态的水平。对科学主义的经典论述, 正如物理学家卢瑟福所言:“除集邮,皆物理。”("There is physics, and there is stamp-collecting.")

  科学主义一词有时在两个方面亦被用作略带贬义的解释:

  1. 表示不恰当的使用科学或在不适当的地方运用科学主张,例如,当讨论主题的范围明显超越科学范畴,或者没有足够的经验证据来证明一项科学结论的情形。在这种使用情况下,讽刺的是科学主义呼吁科学权威化的论证。
  2. 指“自然科学的方法,或者自然科学所认证的范畴分类和事物,是任何哲学和任何研究的唯一恰当的元素的信念”,并且这一过程伴随着“心理体验方面的经验失效”在这种用法下,(至少在更极端的定义下)强调科学主义在实证主义中扮演重要位置。

  看来,科学主义的含义里天生就有点不那么褒义,贬义性的一面更明显一些。这一点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有些不同。

  加上很多自然科学背景的学者喜欢说“你这样是不科学的”、“你的论断没有科学依据”之类的话,来指责对方,但是也许没有跟上更详细的解释(自然科学家也许觉得解释你们也听不懂,那还不如直接给出结论得了)。

  而现实中其实存在一些科学无法涉足的领域,比如人的心灵、情绪、信仰等,现在科学的方法还无法穷尽这些现象,至少现在不能,未来能不能还无法知道。

  这样,因为存在对话渠道的天然鸿沟,自然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之间就一直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话语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每当自然科学家们宣称科学的时候,有时候宣称科学可以解释很多乃至所有自然现象的时候,人文学科学者就会觉得这太过强调科学了吧,于是,定义这批挥舞“科学”大旗的人为科学主义者。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其实,一个东西上升为意识形态上的玩意儿时,就已经不够“科学”和“理性”了,对于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学科,都是如此。但是,似乎学者们又不愿意于拘泥于就事论事的形而上学做法,总想更一般化一些,学科间如果能够实现融合一些则更好,如果能用一个统一的说法集成所有学科的共同点,则更佳。

  而当指责一些学者的时候,将他们归类于过于强调某个意识形态的人群,变攻击一个人和一个说法为一类人一类说法,那就更过瘾了。

  我一直认为,根本不会有人去声称自己愿意抗科学主义大旗,这个和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好像是两个极端,坚持科学主义的内涵里就包括用科学解释一切的意思,那就是坚持片面,眼中只有科学而没有其他,而事实上,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科学不可能涵盖一切。

  但是,如果说你不是科学主义者,但是却有着科学精神,这话就很爱听。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差异又在哪里呢?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抖擞精神,而不情愿皈依主义呢?也许,精神是个虚幻虚拟的东西,主义则必须完成皈依的过程,而皈依本身就有点很不科学的意思了,但是保持一种精神,似乎显得很高档。

  最后的结果就成了这样:这个世界充满了打科学主意的人,都愿意满身充满科学精神,但是又不愿意以科学为信仰,为判断世界的标准和准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33211.html

上一篇:文科傻妞与理工科傻小子
下一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管理方面有巨大进步
收藏 IP: 188.250.9.*| 热度|

12 周可真 郑波尽 吕喆 罗汉江 曹广福 刘庆丰 赫英 王涛 吕佳龄 孟津 WC101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