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中国科学院不需要“帅才”,而是需要“踏实干活的人” 精选

已有 8030 次阅读 2008-6-16 22:50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观”直接关系到做得成什么事业,在科学技术这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更是如此。这里,介绍一下两个基本观点。
  
  观点一是:“中国最缺少的是将帅级人才。”
  观点二是:“中国最缺少的是真实脚踏实地干活的人才。”
  
  现在,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已经在上行下效地去寻找或者“造就”那些所谓的将帅级人才去了,而塌实的工作却还是没有人愿意做,或者直接推给博士生硕士生们去做,因为大家的目标不是研究工作,而是“包装”将帅级人才:不是说缺这样的人才吗?我们的任务当然是拿出这样的人才让他看。
  而将帅级人才是这么来的吗?
  
  科技界常说的还有一个词是“原始创新”,一般情况下,一个将帅级人才应该有这个能力,否则,他是带不起不支军队的,这就象中国古代的战争一样,穆桂英自己耍不动枪,要她去领导全军将士,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百岁挂帅的佘太君,也不是坐在帐中直接指挥,也要在兵将们面前表明自己舞得动兵器。而将帅级人才的必由之路就是扎实的科研的“具体”工作,这里,具体两个字太重要了,因为现在中国科技界的实际现状是:一个人一旦博士毕业,就不愿意或者不再全身心去投入具体工作,这太可怕了,在博士时期即使能够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之后的不再扎实地步步为营地前进,你能想象这样的人最后会成人才?乃至会成为将帅级人才?简直是笑谈。
  
  从单位里“拿”出将帅级人才来,通过或引进或“造就”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干了很多具体的科研工作积累成果然后成长成这样的人才,就成了目前在中国科技界的一个有很大影响的人才观点,这样错误的思路接下来就会影响到从事科研的每个人(或者说早就影响到了)。如果说我们在五、六十年代还存在科学上的原始创新的话,现在,几乎是很少了,并不是说人的水平不行了,而是我们的科技政策在这个问题上一错再错,其结果就是中国论文多了,但是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日渐下降。
  
  我对于其他学科不太了解,不敢胡乱评论,对于数学还是知道一些的,在获得过菲尔兹奖(应该说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先生看来,中国数学家真正有国际影响的只有三个:已经去世的冯康先生在有限元上做出的杰出工作,陈省身(在中国可以时常看到他的身影)在微分几何方面的开创性的工作,以及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伟大贡献。
  当然了,丘成桐先生自然是很狂妄的人(他也有这个资格),对于吴文俊先生在示性类示嵌类和机器证明方面的工作没有提及,但是我们觉得他有意或无意漏了,我们自己帮着加上吴先生的工作,中国真正产生国际影响的,有所谓“原始创新”的数学学科的工作不也才4项吗?
  而说到将帅级人才,我知道陈省身、华罗庚两位先生肯定都算的,华先生还在多个方面是将帅级人才。他们都有这个资格做将帅,因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伟大的、首创的,但是,要知道,中国在数学方面的科学院院士就几十位啊,有谁敢出来声称自己是或者接近于将帅级人才?我看是没有人好意思的,所以,将帅级人才的首要条件是自己在这个领域中有着非常大的成就,否则,去做这样的将帅级人才,别人不羞,自己都会脸红。
  中国的实际问题在于,现在连塌实做自己的科研工作的人都越来越少了,怎么可能去成就将帅级人才啊!第一步必须是塌实工作,做出成就,本身又具备领导学科发展潮流的能力或者个人魅力,然后才能再去考虑将帅级的问题。
  上面的讨论并没有否认那些数学学科的科学院院士的工作是优秀的,象已故的陈景润院士的工作就是全国都知名的(也许比华罗庚先生的名气更大,呵呵,虽然他肯定不是将帅级人才),而问题只在于,应该加大鼓励塌实研究工作的力度,至于将帅级人才,现在非但不能鼓励大家去努力成为,而要尽量降低大家争做将帅级人才的动力。
  事实上,即使你想方设法地不让大家去做这个将帅级人才,大家都还在争破头呢。因为,这个名头往往就意味着资源的拥有权力和分配权力,君不见,有多少30多岁的年轻人作为领域的专家(也都好意思!)坐在了各类基金评审席上拼命向着自己的单位(甚至自己主管的研究中心)抢钱啊,有的隐晦些巧妙些,你给我争钱,我给你争,狼狈为奸的模式。这种30多岁的将帅级人才我在中国科学院见得太多了,当然,在大学里也绝对不会少。
  因此,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将帅级人才更是不应该鼓励的。有朋友说,其实这两类人才中国都缺,也有道理,但是因为将帅级人才不是想要就能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我们现在最缺的还是塌实做研究的人,这里,套用一句雪莱的诗:
  “塌实工作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拥有将帅级人才的日子还会远吗?”
  
  我知道关于科学院一些研究所的招聘情况,这里简单地评述一下,说明类似的思想是如何伤害那些塌实干活的人的积极性的,又是如何逼迫大家全奔着那“将帅级人才”努力,而最后除了浪费更多国家的钱而成果更加微不足道的。
  
  我有个朋友,做事一向塌实,工作兢兢业业,这次从北美回到中国,在科学院的三家研究所竞聘副研究员的岗位,结果,两家拒绝了他,第一家在结束了个人基本情况介绍后问他问题的时候,问的是你最得意的工作是哪项,他回答是自己的博士论文中的一些工作,我一直了解他,知道他始终是低调的人,最后评委们的结论是这个人来到所里后不能成为一个领军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这样的人研究所并不需要,于是,他被拒绝了。
  第二家由于他事先在那里工作了几个月,和一个研究远的合作还是不错的,以为这一家肯定能行,结果招聘的时候,他又没有表现出自己除了研究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如:争取资助、拉关系、同时能对整个学科提出清晰的未来发展思路,而最初因为看中他的研究能力而临时让他先去作为项目聘用工作的老师就有点无奈。当然,领导们看人自然是比具体负责这项研究工作的人目光要远很多,自然是不需要考虑老师的意见的。于是,他获得了第二次拒绝。
  而后来我注意了一下最后被招聘进去的人,发现大多数属于夸夸其谈之辈(当然,也许是认识到中国需要这样的人才被迫夸夸其谈的),论到已经完成的研究工作,与我的朋友相比可以说有不少的距离,但是能说会道,或者看上去很有那种什么工作都能承担起来的将帅级的模样,所以,被光荣的录用了。
  我的朋友有点郁闷,好在还是有研究所要的,也就准备塌实地在这个研究所干下去了,不过,比起前两个研究所来说,专业方面不是特别合适,不过没有关系了,只要塌实工作,总还是会有未来的,不过,我的估计是,和那些拒绝了他的单位录用的人相比,他的未来不会比那些人好,这个,你参考一下中国科学院院长的人才观就可以了,我甚至可以预言,那些人在不久的将来肯定都会成为“将帅级”人才,而这些研究所的所长要为自己当时的慧眼而弹冠相庆了。
  而中国的科学在世界上却仍然没有因为将帅级人才的陡然增加而地位也随着大增,不过,会很奇怪的没有人为此伤心。
  
  此外,还需要说的一件事情是,现在中国科学院的不少研究所说的话已经开始是这样的了:我们目前已经拥有几名将帅级人才,还准备在未来多少年内进一步加大将帅级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几年内,将帅级人才达到三倍于现在的规模。
  呜呼!中国科学院!呜呼!中国科技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9351.html

上一篇:老家旁边的国家级景色——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印象
下一篇:裴多菲那首名诗的另外一个译本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