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今年上半年的安全形势堪忧啊!
除了盐城响水的天嘉宜化工厂爆炸事件之外,还有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事故,以及徐州的一所大学刚刚出现的食品中毒事件。安全这个东西,不呈现出事件来往往就是投入,感觉似乎没有什么收益,但是一旦出一个事情,就会造成极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大到不可估量。
因为化工厂天生就是一个看上去不够安全的危险源,所以,在中国几乎到了一种闻之色变的程度,到处充满了对化工厂建在身边的不满,不满就会表达出来,因为游行示威必须经由公安部门的批准,所以,不少地方的人就用“集体散步”的形式进行表达。厦门如此、大连如此、宁波也如此。有些地方甚至因为民众的压力终于迫使化工厂迁建,民意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所谓的邻避效应,老外还是会起名字,“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是邻避效应最初的原译,不过中国还是讲究优雅,叫了“邻避”顿时格调就高了一些。
真的到处都是邻避效应吗?
其实不然,这要看背后的利益取向。
我的山东老家是有核电站的,比如半岛威海的乳山曾经一度就规划了核电站,后来被反对走了,据说到了烟台的海阳再建。其实,威海的荣成也是有核电站的,我还到核电站给那里的人做过培训。为什么荣成建成了?乳山没有。难道邻避还要分地域吗?
某种意义上是的。据我所知,乳山的核电站并非被乳山人反对走的,反对的主体其实是在乳山包括银滩在内的北京房主们,当然也包括从核电站中并无直接获益的乳山市民。而在核电站中心附近的村民倒没有那么多的反对,甚至拥护建站的反而会多些。原因当然简单,村民能够从拆迁征地中获得收益,并有可能在核电站安排个花匠之类的工作,总还是有了收入吧。
而在乳山购房的北京人自然不会有任何收益,反而可能因为建设核电站造成对房价的影响,要把房子买个好价钱的想法大概非但实现不了,反而降价以售的可能性更大。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利益相关者其实是分层的。有的人呈现出“邻避”,有的则“台风眼”。后者是中科院心理所李纾研究员在著名的Plos One上提出的,当时他的调研对象是汶川地震中的人们,北大的谢晓非也调研过SARS期间某大学的被封宿舍楼,发现身处其中的人反而比周边的人更冷静,台风眼效应真的存在。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喜欢用问卷来发现现象,我是数学背景出身,还是更喜欢逻辑而不是问卷里展示出来的东西。所以,我要给这一切现象找一个背后的解释。
其实,解释也早就被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数学家揭示过了,就是有限理性,就是人们对于利益的认知。
乳山不反对核电站的人们是因为自己从中获得了某些利益,如果我们把对象设定为在核电站工作的人们,这一点体现得更加充分——工作是你主动找的,风险也是你事先知道的,还要选择,说明你对于核电站的风险是不在意的。
乳山反对核电站的人呢?没有丝毫利益,还可能因为核电站的负面名声带来某种损失,反对的成本也并不高,为什么不反对一下呢?
我还知道首钢搬迁到河北后的遭遇,当地人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反对,但是靠近钢铁厂的居民屋里每天一层或者三层土是避免不了的,为什么不反对?事先已经有过补偿,据说我知,有的居民一家给补偿二十万左右,这不是笔小的数目。那么,每天承受污染其实就是代价或者必须付出的个人环境及健康成本。
化工厂的职工没有反对化工厂建设的,因为如果你反对,可以一开始就不加入,这一点和核电站一样;而附件的居民是否反对?有些是沉默的大多数,不管周围怎样变化,自己和自己和解,也就天地宽了。有的会反对,原因我想相当一部分是从中并未获得什么利益,相反只有损失。
我在自己的四个500人微信群里调研,问大家是否愿意接受化工厂(问卷问题是个人可能反应的激烈程度),几乎异口同声的不接受,因为我的群成员多数为知识分子,或教授或博士,至少也是研究生,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实在要大过芸芸众生的,尽管平均收入不见得比大家高多少。甚至在讨论加上补偿(30万元人民币)因素后,大家依然是反对的。这正在我的意料之内,其实这正是这个人群的特点,有视野有眼光有知识能发声。但是,化工厂、核电站、垃圾处理场周边的居民(部分)却不一定(以一定概率)做同样的选择,当然,这就是另外一项比较研究的课题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